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侨联要闻
林军同志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六届三次理事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来源:    2013-03-06 00:00

                                                                    2013-01-18 



各位理事、顾问,同志们: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之后,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学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侨联作为学会的主管单位,对学会的工作非常重视,多方努力为学会发展创造条件。按照学会章程的规定,现在,我就去年学会的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设想向大家作一通报。

    一、工作回顾

一年来,学会在中国侨联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加强学术建设、搭建创新研究平台、增进多方学术交流、增强学会凝聚力。大家齐心协力,在广泛团结华侨华人研究工作者,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引领学科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繁荣学术、打造品牌,不断推进华侨华人学术研究事业发展

        一是严守质量、确保实效,扎实推进中国侨联课题中期检查。根据《中国侨联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侨研所在去年7月向各课题负责人发出课题检查通知,9月中旬召开中国侨联课题2012年度中期检查评审会,邀请10位专家参与评审。各课题基本上由学会会员承担,其研究涉及面广、研究程度深,既有侨史研究,也有当代侨情研究;既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也有华商、新侨、留学生研究。课题研究共完成阶段性成果43篇,包括中英文论文、调研报告、侨情专报及书籍。中国侨联课题机制的建立和组织实施工作,一方面集聚国内侨史学界力量,整合研究资源,打造侨务事业智库;另一方面,旨在获得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凝聚侨心,弘扬精神,用心做好“侨史工程”。系统研究、编纂侨史,是学会的基本职责。“侨史工程”旨在用最翔实可信的历史资料来反映海外华侨华人的奋斗历程。在中国侨联的大力支持下,去年,“侨史工程”正式立项。在2011年《贵州侨史》作为本项目首部著作出版之后,去年,经过认真甄选,组织力量编辑修订《浙江侨史》,将于近期出版;《缅甸华侨史》作为重点课题之一,进展顺利,计划于今年年内完成。

        三是围绕大局、协调力量、精益求精地做好《中国侨联年鉴》编纂工作。去年5月,在中国侨联机关各部门以及各级侨联组织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首部《中国侨联年鉴》付梓出版,全书记录了从2009年7月“八代会”以来至2010年底中国侨联和地方各级侨联的工作情况,共115万余字,包含各类图片、照片700余幅,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侨联系统工作情况,具有权威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工具书。《年鉴》忠实记录了侨联事业的新发展、新经验、新成就,向社会各界展示中国侨联的不断进步,为中国侨务事业的发展存证。

        四是延续品牌,彰显特点,继续办好“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以历史学会和侨研所名义精心打造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今年先后邀请了外交部创新实践委员会孙显宇参赞做中国海外领事保护问题讲座;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贵祥研究员主讲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及胡锦涛总书记的侨务理论述评”;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同志做了“关于做好侨联工作的几点思考”的讲座。系列讲座得到了在京侨史学界的热烈反响,活跃了学术研究氛围,扩大了学术交流范围,拓展了研究学者的视野,充分发挥了学会的作用。

      (二)重视侨情,发挥优势,认真办好“两刊一库一讯一报”和编辑出版相关书籍

作为学会、侨研所品牌之一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是国内侨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2012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编辑出版工作水平有所突破,首次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就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继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刊物封面设计改版,使之更加精美,更具学术期刊风格。刊物的内容和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稿件来源更加多元化;选题上紧跟时代主题,开创新的研究视角;内容上重视侨史、兼顾现状,围绕侨界中心工作,提供资讯服务;加大刊物的网络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学会内部刊物《华侨华人资料》,积极为学术研究提供最新的侨情资讯和研究动态,是学会为侨史和科研服务的窗口与平台。

        自2005年开始启动的《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文库》以来,已相继出版24集。最近又推出了《文库》之二十六《旅俄华侨纪念馆史料汇编》,之二十七《荆山楚水系侨心》,之二十八《安徽归侨口述录》。《文库》编纂的资料,既是弘扬宣传广大华侨与归侨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收集到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外刊快讯》继续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和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涉侨机构的动态,为领导及时提供国内国外侨情信息。在原来纸版基础上,已经有电子版,结合网络平台,力争提供更为快捷及时的咨询。
继2011年首次编发《侨史研究动态专报》以来,去年继续认真做好该项工作,截至目前共编发《侨史研究动态专报》20余期。通过《动态专报》能更好地向中国侨联会领导、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会反映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的工作动态。

        积极推动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学会秘书处编辑出版了《十一五期间涉侨政策法规选编》,具有较强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实用性,一经印行面世,即受到了侨务工作者的欢迎,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领取300本作为法顾委30年纪念大会材料,中国侨联机关其他部门纷纷索要,不少地方侨联也来电要求能多给数本,以便工作参考。《选编》方便了广大侨务工作者学习理解侨务政策法规,开展涉侨保护研究。学会秘书处还组织力量翻译《2011世界移民报告》,这是国际移民的最新国际研究成果,对把握世情与侨情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加强交流,推动合作,积极发挥学会的作用和影响

为了有效增强学会凝聚力,增进会员相互之间的联系,整理并印制了《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员通讯录》,受到会员欢迎,不少多年失去信息的会员之间恢复了联系。去年1月5日,召开了“2012年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在京理事会暨迎春茶话会”,中国侨联领导与学会在京和部分地方理事、会员代表约80人齐聚一堂,畅叙学会的发展与进步。

        侨研所作为学会秘书处,先后接待了印尼学者陈良玉、香港学者陈希贤、陈仲德等人进行座谈交流;接待了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编委会来访,就召开该丛书出版研讨会事宜进行了磋商。开展与国内高校合作,创造学术平台,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增强国际影响力。侨研所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广泛邀请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来华讲座,如日本三尾裕子教授、马来亚大学黄子坚教授等;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华商论坛;与暨南大学联合建立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五邑大学共同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80多名来自内地及20多名来自美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增进学术交流,如参加广州 “和谐与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论坛——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清华大学“北美华人学者论坛”、北京市侨联主办的“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论坛”。此外,走出国门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派员前往加拿大参加“第五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并主持两场小组讨论,侨研所四名同志前往马来西亚参加华人研究双年会并提交论文。

        (四)学会理事研究成果丰硕,各地学会工作活跃

一年来,学会的各位理事做为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取得了很多社会影响大、学术价值高的研究成果。比如《世界侨情报告》、《中国侨资企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2011》、《中国新侨发展研究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等等,都有学会副会长、理事参与。各地学会积极开展活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各级学会召开理事会议,加强地方学会建设和研究机构建设,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海南省南侨机工历史研究会、泉州华侨华人研究基金、中原华侨华人研究中心、黑河旅俄华侨历史研究会、新疆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等机构相继成立,各类主题和内容的华侨华人研讨会、论坛、讲座纷纷举办,侨史学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机构的成立、活动的举办虽然并非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直接负责,却与学会的各位理事不可或缺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在此,我向取得丰硕成果的各位理事、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支持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工作的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华侨华人研究也面临着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广大海外侨胞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为华侨华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前不久,中国侨联党组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工作时,中央领导指出,世情、国情、侨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应该组织力量认真调查研究,注重加强侨情调研。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机遇,明确定位,增强服务意识,发挥协调作用,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拓展学术研究阵地,建设研究人才队伍,坚持强化侨史研究与深化现实侨情研究并重,进一步凝聚学会的专家学者,团结地方侨史学会,共同开创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新局面。

        (一)不断拓展学术阵地,建立健全研究体系

一是完善课题管理机制,做好下一期课题发布工作。发挥学会秘书处的组织协调作用,按照新修订的《中国侨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坚持“以人才为基本,创新研究机制,保障公平公正,提高课题质量”的工作方针。严把成果鉴定结项关,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前提下着重考察成果的学术规范性,进一步提高成果验收质量,增强权威性。加强项目成果宣传推介工作,促进研究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党和政府有关侨务决策、侨乡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华侨华人学科建设等领域,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认真总结经验,做好下一届的课题发布工作。招标立项的课题要力求理论与实际结合,历史与现状兼顾,既要重视关于党和国家侨务理论的研究,也要重视侨史研究和现实侨情的研究,从而把华侨华人研究推向深入。力求借助中国侨联课题这一平台,吸纳更多海内外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专家学者开展侨务、侨情、侨史研究,形成具有中国国情特色的侨务、侨情、侨史体系。提高课题经费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加合理地确定项目资助额度,安排资金使用方向,严格经费预决算管理,加大经费预算执行和使用检查力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是推进侨史工程,建立国别、省别侨史体系。我们将着眼于提高学术价值和研究水平,积极推进侨史工程建设,制定侨史研究纲要,规范侨史工程撰写要求。指导各省区市侨联编纂地方侨史,支持条件成熟的省份开展当地侨史的编写工作。与专家学者加强联系,组织力量编纂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华侨华人史。通过“侨史工程”建设,广泛组织国内外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学者就世界地区、国别的华侨华人史、以及国内各省市区的侨史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初步形成国内地方侨史,海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侨史相结合的史志体系,更好地推动侨史研究的繁荣发展。

        三是开展侨乡研究,深入把握县级、乡级侨情。近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侨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研究的领域拓展到移民、经济、侨汇、公益、文化民俗等各个领域,因此,有必要适时对侨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建立起县、乡级侨史研究体系,为侨务政策发展提供咨询,为侨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党和国家的侨务政策落到实处。 

      (二)加大编辑出版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

        一是巩固已有的编辑出版成果,再接再厉,加大出版力度,提高出版水平。继续组织编纂《2013年度中国侨联年鉴》,完成编写任务并交付出版,体现《年鉴》“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反映侨联最新工作动态,扩大社会影响。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刊物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总结、归类这些年来杂志所刊登的文章,编辑出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专题文集》,回顾历史,开拓创新。同时争取国家社科基金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的专项经费支持,力争杂志的编辑出版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大力推进“侨史工程”的编纂出版工作,出版发行《浙江华侨史》、《四川华人研究史集》。同时,精益求精,继续在有关省份开展老归侨口述历史的采访、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办好《华侨华人研究资料》、《外刊快讯》及《侨史研究动态专报》。

        二是支持新的研究成果,努力著述存史。今年将重新修订出版《华侨史概要》。随着近年来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外侨情也有了新的发展,有必要综合世情、国情、侨情的变化,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书进行修订与补充。其次,收集、整理华侨农场资料,撰写《中国华侨农场史》。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建立了84个华侨农场,随着华侨农场的改革深入,很多地方已经不再保留华侨农场的称谓。华侨农场寄托着很多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情感,但目前侨史学界尚无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华侨农场历史的著作。因此,该书的编纂具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为扩展华侨华人研究视野,将出版《2011世界移民报告》,以推动加强国际移民发展趋势研究,从国际移民与华侨华人生存发展变化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侨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三)深化交流合作,加强学会建设

适时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不定期举办“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并力求使之制度化、常态化,扩大品牌影响力。与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继续开展深度合作,这是繁荣华侨华人研究的有效途径。继续支持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华侨华人研究北大讲座”的影响力。与五邑大学商讨“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项目合作事宜,联合开展“侨批文书整理与研究”工作,并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日前,中宣部反馈的信息,该项目已经立项)。初步与暨南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召开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文化。组织力量参加第八届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学术大会,在海峡论坛期间与台湾侨史学界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拟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为载体,加强与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领域专业期刊交流,牵头召开一次相关专业期刊参加的研讨会,整合资源,协调力量,形成华侨华人研究领域的合力。
        加强与各级侨联及有关部门和侨史学会的合作。中国侨联机关各部门承担着海外联谊、文化交流、经济科技、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中国侨联的海外顾问、委员、青年委员和文化交流促进会、侨商会、特聘专家委员会、法顾委等团体是重要的侨务工作资源。要加强与上述骨干和团体的联系,把这些资源转化为华侨华人研究的资源。今年,中国华侨博物馆将建成布展,学会和侨研所将与侨博合作,举办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成果展,届时请各高校华侨华人研究机构、各地侨史学会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同时,加强与地方华侨历史学会的联系。目前,广东、福建等9个省区市设有省级华侨历史学会或华侨华人学会,15个地级市也有相应的社团组织。地方侨史学会在促进侨史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动侨联事业创新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要注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推动中央和地方各级侨联以及侨史学会积极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同时也要加强各地侨联与侨史学会之间的联系。

        同志们,过去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共同开创华侨华人研究事业更加繁荣的新局面!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