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基层建设
何月萍
 
来源:    2016-12-14 00:00

人物介绍:
        何月萍,海南省海口市人,1942年生于越南。1954年回国,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1983年调到教育局任副局长,1987年底调入天津市侨联,并当选为驻会常务副主席。曾被选为天津市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担任过天津市第八届、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精忠赤子梦 丹心向阳开

                                                                                                           传薪火继承父志 沐阳光茁壮成长

        何月萍的父亲何景星是1909年出生在海南岛的海口市,小时在乡村的私塾读了八年国文。这八年里,他广泛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家园意识和故土观念是非常强烈的,正所谓“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家乡,对于他来说,不仅是个有实物的物理空间,而且还是个极具精神归属感的心理空间。
        然而生活是严酷的,19岁何景星被逼迫离家,只身赴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谋生,在一家旅店里做了五年侍应生,一直是为顾客服务,有时遇到刁钻的客人,也要侍应周到,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也阅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何景星不甘心如此人下人的生存,强烈地要变革现实的愿望激发起他个人奋斗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创造未来的能力。后来,他对子女们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人应该经得起磨难,并且要在磨难中不甘人后奋发图强。所以,他很怀念那段痛并有益的岁月。
        何景星25岁时回乡结婚,婚后妻子生下长女月琼不久,就离乡背井携妻带女到越南经商,经营百货,常来往于香港、上海、北京之间,日子还算过得平稳。经过勤奋工作,诚信经营,何景星终成为华侨富商之一,但是华侨的命运与祖国紧紧相连,因为国运不济而被看作寄人篱下的二等公民,心情总是难堪痛楚的。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华何景星的商店被迫停业。而后,又辛苦创建了“六国饭店”“岭南百货商店”“陆海通大酒店”也是几经沉浮。在越南的岁月里,何景星经常是向着北方眺望祖国,祈盼祖国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快快富强起来。海峡阻隔不住他的思乡之情,海涛也无法冲涤掉的报国之志。他深信,“昏睡百年”的醒狮,一定会振奋地啸傲在世界民族之林。
        当祖国解放,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来,何景星与海外千千万万爱国侨胞一样欣喜若狂,决心要为国家的复兴出份力量。
1954年底,12岁的何月萍就和16岁的姐姐月玲还有刚刚10岁的弟弟庆华,被父亲转道香港途径澳门亲自送回广州,毅然放心地交到广州侨委干部的手里,让他们到国内来读书,接受祖国的教育,学成为建设新中国服务。
        一位华夏赤子渴望祖国强大的殷殷之情,跃然眼前;一位华侨父亲希望子女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感人肺腑。他深谙一个道理:只有国富民强,中华民族方能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海外的侨民才能扬眉吐气。在临回越南的行前,父亲再一次向孩子们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嘱咐他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去建设祖国,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何月萍不断地点着头,她记住了父亲的话,也要学习父辈的榜样,闯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她从父亲身上,不仅承袭了自强不息的品格,更一脉相传了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有了这样的精神积淀,往后的日子一连串的成绩也接踵而来。在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她像一株向日葵,贪婪地吸收着阳光的营养茁壮成长,学习上名列前茅,政治上要求进步,在学校的归侨学生中第一批带上红领巾,后又加入共青团。
        何老先生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他坚信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给他们知识、技术和本领,这些财富比起遗留金钱、家产要重要得多,实用得多。因此他的三女四男个个有成就,长女月琼海防华侨中学高中毕业后,一直帮助父母理业;1954年底送回国的二女、三女和长子在广州华侨补习学校上学,不久分配到天津。后来二女月玲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做了港口码头设计的高级工程师;三女何月萍(本文的主人公)从河北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成为优秀的中学教师,后来做了天津侨联主席;长子庆华中学毕业后,于60年代初期经香港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的核子物理专家;其余三子也先后于六十年代远赴美国、加拿大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服务该国,也都成为各自学科领域方面的专家。

                                                                                                     起步时心许桃李 回首间硕果盈然

        1959年以后的三年是我国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正在上大学的何月萍因为浮肿休学了半年,又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贯彻阶级路线,侨商出身的学生也经受了不公平的政治待遇,这使得她的母亲非常担心,急切地要看望自己在国内的孩子。因为我国与越南没有建交,所以母子们只有选择在香港见面。母亲拥抱着孩子们,苦苦哀求回到父母身边。
        但是,何月萍和她的姐姐婉言谢绝了亲爱的妈妈。她们说:“我们回到祖国,要实现父母报效祖国的意愿,就是要和祖国同甘苦共患难,不能因为国家的一时困难,就逃避了;也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委屈,就离开了。”何月萍还说:“我12岁来到这里,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这里的侨委干部就像父母一样照顾我长大,我可不能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离开,那样我会于心不安的。您放心好了,我们会好起来的。”母亲看着面前娇生惯养的小姑娘,现在变得这么坚强,这么有主见,放心地笑了。
        1963年,何月萍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分配到天津一所重点学校——第二女子中学。她立志要做个好园丁,尽心竭力去培养祖国的花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取人之长,创新自我,她的教学很有独到的特色,讲授的“向心力”曾经在1965年作为全市的公开教学样板,博得前来听课的市教育局领导杨坚白和教育专家、老师们的啧啧称赞。不要以为这只是何月萍的天赋,为了讲好每堂课,何月萍是下了大功夫的,因为她是住在学校里,每次备好课后,她都要走进教室,对着桌椅空讲一番,经过这样的数遍演练,再拿到讲台上,当然要更全面、更精彩、更熟练了。
        “文革”浩劫 “把华侨和地富反坏并列起来”,何月萍也是受到牵连,因为海外关系,她所在的宿舍里的单人床铺被抄查得干干净净,大小字报铺天盖地而来,给她戴上“特嫌”的帽子,与父母兄弟的家书也都被一一抄走了。乐观豁达的何月萍没有消极,捡起散落一地的教科书,等待有一天能够再用。她不论身处何等逆境,都牢记一定要报效祖国的诺言,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自己的祖国。正像冰心所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何月萍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她说,这是祖国的第二次解放。于是,她马上以未泯的热情又执起教鞭,拿起粉笔,走向讲台。她要把耽误的十年好时光夺回来,整天与时间赛跑,除了课堂教课要讲得透彻,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活;班主任的工作也要做到心、做到家、做到底,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合作,做学生的家访,促使学生健康成长;还要给一些调皮的学生苦口婆心地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给他们补课、开小灶更是司空见惯。
        特别是高考制度恢复后,她更是日以继夜地为文革后第一批报考大学的孩子们补习功课……她呕心沥血地超负荷工作,不讲报酬,不休节假日,只讲责任,只做奉献。
        1977年,何月萍父母准备移民到加拿大,让何月萍姐妹来香港会面。年迈的母亲再一次希望这两个暌违多年的女儿能够同迁到加拿大,一家人团圆。望着泪眼婆娑的老母亲,姐妹俩何尝愿意拂逆母亲的要求呢,然而刚刚复苏的祖国百废待兴,何月萍想起教室里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想起“何老师”“何老师”的声声呼唤……“忠孝不能两全”呐,她又和姐姐一起恋恋不舍地送走了父母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由于十年文革,师资极度贫乏,许多小学老师被调到中学任课——中国的教育到了可怕的断层阶段。“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教育”,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何月萍1982年被调到教育学院担任中学教育部副处长,负责普通物理课和物理教材教法分析的传授,帮助在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整日地分析教材、培训教师、编写大纲……1979年、1980年、1982年,何月萍连续被评为天津市级劳动模范;1979年、1981年、1983年连续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1982年被评选为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何月萍这一干,就是在教育战线整整干了二十年,经她的手教育了多少学生,为国家输送了多少合格毕业生,为天津的教育战线培养出多少人才,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像她这样有理想、有激情、有抱负的人,对工作怀有责任,对事业怀有担当,知识分子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她身上便体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干实事为官一任 全身心造福一方

        1983年,何月萍调到教育局任副局长,主抓师资、人事工作。她与人为善的和蔼性格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更显得刚柔并济:有时是冷静理智的“无情人”,有时是体贴入微的热心人。一个真正好的领导者,大抵概莫能外。她认为,身为教师又是从文革那场政治灾难中走过来,更要慎重地干好每项工作,既不能意气用事,也不能死板僵硬。
        这位刚届“不惑之年”的女局长自恃年富力强,凡是到边远山区和郊外调研,以及到艰苦地方考察,都是一马当先。一年中,她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带领分管处室的同志深入基层。在她当市教育局副局长的五年中,不但天津市十八个区县的教育局她都跑遍了,即使是坐落在边远山村和库区的学校她也定期地走走看看,以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所以,她是基层最熟悉和信赖的市局领导,她亲近基层同志,大家也格外地支持她的工作。
        何月萍上任后,接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开展天津市第一批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审评工作,搞好这次审评,就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政策,就是在普教系统营造“有业绩者显,有才干者尊”的良好氛围,就是抓教师管理、提高普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切实而有效的举措。
        何月萍清醒地意识到在其位谋其政,这场硬仗对自己既是考验,更是锻炼。于是,她精神抖擞指挥战斗,严明纪律,硬件至上,铁面无私,同时亲自把关审评。在她的指挥带领下,在审评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首批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审评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这时,刚好她的父母亲回国探亲,受到时任市委书记张再旺的亲切接见,张再旺赞扬何老先生教子有方,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何老先生感谢国家对自己子女的培育,高兴地嘱咐说:“孩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秉公无私地干好领导交给的工作。”何月萍谨记父亲的叮咛,决心多办实事,造福天津的教育事业。
        1985年,当她获悉世界银行有对教育的支持资金时,就闻风而动,多次亲自去国家教育部申请,终于争取到世界银行对市教育学院重建、扩建的资金支持,争取到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对中师、幼师电化教学的无偿援助,这些项目的引进对推动天津市师范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何月萍在任期间,负责选派讲师团支援农村教育,选派援藏教师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等工作都得到很好地落实,使得农村教育和西藏教育都受益匪浅。
        天津侨办主任李锋和中国侨联华侨将军陈青山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回国的归侨,分别参加过“东江纵队”和“琼崖中队”。他们是看着何月萍长大的,很是了解她的为人和能力。为适应侨务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的需要,向市委举荐调她到新组建的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工作。离开生活战斗了24年的教育战线,何月萍着实舍不得,然而多年的习惯使然——“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1987年底何月萍调入天津市侨联,并当选为驻会常务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主业是管理归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训又一次响在她的耳畔,她开始细致深入地了解侨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两千一百多位归侨的分布情况、组织关系、生活现状、心理要求逐一进行摸查;而后大刀阔斧地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入手,抓了机关的组建工作,增设了联络处、经贸处、档案室。从此,为这两千多位归侨服好务,就成了何月萍生命里心无旁鹜的头等大事。
        新官上任的何月萍到天津市侨联工作的“三把火”是落实政策、宣传天津,引资引智。八个人的编制,要负荷起两千多人的服务——搜集原始资料、推动区里工作,有两百七十多人在中小学、有三百多人在大学和医疗部门供职、一千多人在大中型国营企业、科研院所工作、少数农民分布在各个区县,服务落实到每个人头;没有经费,全靠白手起家,何月萍到处化缘,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和侨联对侨胞的良好服务换得的资助来搞活“侨胞之家”。
         为了以市侨联为核心的各个区都建立起侨联组织,何月萍亲自到各个区去,向区长、区委书记一再诠释侨联组织的“伟大”作用,争取各级党委的支持和帮助来推动区级侨联和归侨侨眷联谊会、校友会的组建工作,为侨联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心诚石开,各区的侨联组织红红火火地办了起来,还为归侨们的兴趣爱好而组办起合唱团、舞蹈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等,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既活跃了侨胞的日常生活,也增进了归侨们的亲密关系。在北方的侨联里,天津侨联有会所、有活动是独此一家,使得北京及外省市侨联们都羡慕不已。
        何月萍逢年过节总要带领天津市侨联一班人,一方面深入归侨家庭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家访了解到归侨的困难,肯定坚持回国是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向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呼吁,尽快为归侨侨眷排忧解难、落实政策。
        在何月萍的带领下,天津市、区侨联始终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以宪法为准则,认真贯彻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关心侨胞的生活,关心侨胞的事业,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他们满腔热情地为海内外侨胞办实事、好事,关心空巢老人的家事,使侨联成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家,侨联干部成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之友。“侨胞之家”真是包揽了“家”的功能,为了支持侨胞做好本职工作,他们成了后勤大本营,有的侨胞病了,他们就管联系医院、找好专家医生,甚至做饭熬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譬如,河西区的侨胞康青共的弟弟康青等是印尼的华侨,在世界上诸多的木材生产地都有投资,人称“木材大王”。他在东北吉林省公主岭的投资让哥哥康青共去监管,然而却被骗得血本无归。康青共因此而急火攻心猝死在公主岭。本来当地人要对政府瞒报,想偷偷处理了事。何月萍知道后,一方面联系吉林省侨联及当地政府,另一方面,与河西区侨联商量,派何稚冲主席马上赶往吉林妥善处置,为康青共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此事对康青等的震动很大,他激动地说:“天津市侨联真是我们的家呀。”以后每次回国时,必到天津侨联来看看。后来,他要向国内引进项目,也来找何月萍商量,何月萍热情地给他介绍了对口商家。
        譬如,缅甸归侨穆嘉珍大姐是个孤老户,没有儿女,眼前也没有亲人。有一天,老两口正坐着打盹儿,忽然来了一群人,只见何月萍提着大蛋糕,后面有的人拿着鲜花,原来是市、区侨联的干部来给她过生日。后来穆大姐得知是何月萍记得她的的生日,还自己掏腰包为她买生日蛋糕,感动得直说:“何主席没有架子,就想着为侨胞办事。”
        譬如,香港的印尼归侨谢先生在上海购买房子,已经付了美金。可是开发商中途转手卖给了另一商家,后者不予承认,眼看谢先生的血汗钱就要打了水漂。后经法院判决谢先生胜诉,但被告方一拖几年不执行。何月萍知道后,就介入其中,寻求解决办法,直至反映到市高等法院院长张柏峰那里,经与上海高等法院商榷,由司法部门按照法律程序,还了谢先生一个公道,解决了这个执行难的问题。
        何月萍作为女人,她是妻子,却冷落了丈夫;她是母亲,却忽视孩子。那些日子,她经常是蹑手蹑脚地回家,因为太晚了,丈夫和孩子早已睡下。偶尔回家早一点,她的丈夫就会调侃地说:“喂,走错门了吧,侨联才是你的家。”好在这位日本归侨的教授是理解妻子的,也有一颗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
        何月萍忘我为人的事迹很多。一天,我与她约会下午两点见面,她冒着酷暑,早早在门口等候我,我说可以用手机通知她我来了,她说:“天太热,你不要在门外久等。”从这样的小事上,就看出她的待人风格。
        有位新加坡归侨感动地说:“焦裕禄心里装的全是兰考人民,孔繁森心里装的全是藏族同胞,何月萍心里装的全是归国侨胞。”这是何等高的评价,何等好的口碑。我以为,何月萍当之无愧。

                                                                                           对祖国忠心赤胆 为侨胞铮骨直言

        “君子处事,树德逮言”何月萍持有这样一种生活理念,树德表于建言,建言意在树德,树德建言密不可分。由于她的意见常常是正中时弊,从不趋炎附势;她的做法往往是光明磊落,从不拐弯抹角,自然也会得罪一些人,引来非议。对此,她像傲雪凌霜的红梅,“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她说:“只要我是出以公心,就要坚持真理。”这是一种不讲条件的勇气,无须理由的执着,冲击阻挡的挺进,无视敌手的征服!
        多年来,何月萍领导天津市侨联努力做好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天津经济建设的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目标,本着“双赢”的原则,发  动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为天津的“发展战略积极招商引资、引智,为促进天津经济发展献技出力。
        何月萍深刻体会到,华侨是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支重要资源,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力量。广大华侨华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商业网络,侨资一向是中国外资的重要来源。因此,做好侨务工作,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天津市对外开放和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有些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将信将疑,而来自国内的亲戚朋友的信息,则可以让他们加深对祖国的了解,确信国家的政策。何月萍最大限度地调动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为招商引资,招贤引智,吸引海外侨胞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科技兴国服务。她带领各级侨联负责人走出津门,深交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结合本身实情宣传国家政策,为海外侨务工作开辟了新渠道,吸引他们来华投资。
        何月萍走的第一步就是带领市、区侨联等单位来到港澳,引进香港、印尼的客商参与老企业的改造,建成北方食品公司;带领书画家到澳门,庆祝澳门回归两周年;引进香港侨界金融专家学者人才团队,促成了“华侨基金”落户天津。她带领侨联干部走出国门,促成幼儿师范艺术团到马来西亚,可谓“破冰之旅”,打开了中马两国民间的冰封局面;她带领侨联干部,奔赴欧美开展新华侨、华人及侨务对台的工作……
        何月萍支持华侨实业公司与德国HENSCHKE公司拓展业务,促成了天津碳素厂和山东生建八三厂与德国公司的产销合同,全年出口石墨电极300吨,创汇达53万美元。天津市、区侨联十多年来共引进项目近百个,引进资金几十亿元。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北川中学被震塌了。何月萍向中国侨联举荐海外女企业家王琳达女士,促使怡海集团参与新北川中学的重建工作,王女士不仅出资还组织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筑设计师团队为新北川中学校舍进行规划设计,并落实各项捐赠及善款,承担起组织新北川中学的施工、监理及工程组织协调工作,2010年9月1日已经交付使用,新生们在这里开学了。
        何月萍曾经被选为天津市第八届、九届人民代表;担任过天津市第八届、九届、十届政协委员、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认真学习宪法、法律,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代表、委员的职责。她代表广大归侨侨眷参政议政,参与行使国家的权力。她努力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学习、宣传和推动“侨法”的贯彻和实施。她还深入到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当中调查研究,认真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侨胞的疾苦,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想尽办法为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为发挥侨务资源优势支持企业“走出去”,何月萍提出利用海外学者的科技资源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关系资源以及“海归”资源,引导企业“走出去”创业的建议;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应针对不同创业模式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技术先进、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创业型留学人员企业,给予场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倾斜的建议;为推动华侨华人研究学科的建设,何月萍提出请社科院在国家科研立项、选题方面给予支持,请财政部为学科建设划拨专款,给予财政支持的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两岸友好合作,她提出侨务工作中具有“侨中有台、台中有侨”的特点和优势,通过民间渠道有利于做好台湾省籍侨胞工作,对相关人民团体在政策上指导、经费上加强支持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团体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理顺关系、疏导情绪的作用,协助公检法部门处理好涉侨案件,她提出关于侨务部门与公检法部门建立长期稳定工作联系制度的建议;针对原有的归侨由于年龄老化而退出历史舞台,由于自然减员,队伍不断减少,但他们的眷属人数及新归侨却不断增加的情况,她提出关于适当增加归侨侨眷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的建议;要坚持营造一种良好的法制环境和司法环境,来维护侨胞的合法权益是执政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持续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她提出关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侨资企业”合法权益的建议。
         侨情普查是把握我国特殊国情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我国外交、侨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她提出:关于支持侨联开展侨情普查前期论证工作,应当将其纳入国家人口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等基本国情统计体系中的建议;关于海外侨胞回国探亲、访问考察、为国服务签证难的问题,她提出,有关部门应适当降低签证门槛,简化手续,放宽政策限制的建议。
        另外,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何月萍对政府官员挥霍公款的腐败现象嫉恶如仇,当她在澳门听到官赌,认为这是败坏党纪国格的恶行,回来后就提出,除了必须做好使官员财产透明化、财务监督制度化外,还要尽快在公共行政管理部门推行独立财务制,严格掌握出入境审核手续,以此根治官员赌博。
        对于坑害消费者利益的过度包装,她也代表着受害的消费者提出,一些商品经过包装后身价百倍。然而商品被使用后,包装物的处理却成为难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也破坏了环境。为此,要压缩包装物消费。
        当前百姓看病难的原因之一,是医药费用过高,患有重疾的群众难以承受昂贵的费用。为了进一步规范药品市场,合理调整药价,保证广大群众有病用得起药、用得上药,她代表患者喊出:理顺药品生产、经营间利润加成比例,规范不同类型的药品价格和完善药品价格监督的呼声。
        何月萍在侨联工作了22年,特别是当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后,更感到“不仅是一种荣誉而更重要的是一项政治职务”。从而责无旁贷地反映民情民意,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直抒胸臆地为归侨、侨眷仗义执言……她的一些建议案被《人民日报》誉为“亮点建议案”;她的反腐建议案得到中纪委的长篇答复;她的侨胞签证难的建议案,外交部极为重视,马上成立了调研小组,赴各使馆落实简化的办法。

                                                                                                      国运昌人才蔚起 侨运兴游子归一

        何月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运兴侨运兴”,精辟!国家的命运与华侨的命运紧密相连,国运决定人运,“一荣俱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何月萍46年的职业生涯中,教育和侨务几乎平分秋色,她也“患”上了职业病——只要一谈到这两种工作,她就热血沸腾、滔滔不绝……
        今天,何月萍已经退休了,却仍然不改本色,热心于社会活动。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充满感恩地说,想当初,我是个12岁的小女孩离开父母,回到祖国,一切都离不开党和政府及老一辈的侨务干部的关怀和指导。她列举了李峰、廖灿辉、黄其兴、叶迪生、温婉美、廖汉芬等等,自己如何受益于这些人的优秀品质,以及要继承他们的爱国优良传统,自己不过是踏着他们的脚印一直朝前走。
        何月萍最为感慨的是,国家的兴旺发达,制定出一系列侨务政策,具有巨大的凝聚力。1977年10月,邓小平讲,“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可以打开各方面的关系。1993年1月他又重申,不要丧失机遇,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何月萍说,我正是要把握住这个“机遇”,也正是要把这个“好东西”发扬光大,我自己在海外就有三十多口亲属,做好每位归侨的工作,辐射到海外,将有不可估量的力量,会对祖国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爱国”是一种情结,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仕子的根本之地。在何月萍珍藏的《回首依旧赤子情》中,一颗颗“精忠报国”之心让人动容涕零。“社稷兴衰赤子声”,侨运兴游子归一,就是天下的中华游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要丧失机遇,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添砖加瓦。国运昌人才蔚起,就是不论在国内国外的华人,都随着国家的命脉隆旺而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中国人!

                                                                                                                                                                                    何月萍口述 姜桂荣整理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