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基层建设
王执礼
 
来源:    2016-12-14 00:00

人物介绍:
        王执礼,1950年出生于天津市。1990年受布卢姆教授的邀请,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布卢姆实验室工作。在英国十多年间先后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权威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8篇,五项科研成果为世界首创,曾发现和证明多种内源性内分泌调节肽对胰岛细胞的调控作用,并对糖尿病的转基因疗法和开发糖尿病新药具有重大价值;历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Member of Society of Endocrinology),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医学院代谢医学系客座教授,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

                                                                                                                              十年一剑斩糖魔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古希腊医学黄金时代的缔造者——希波克拉底,在两千多年前的誓言仍然影响着当今的医学界;作为职业道德的圣典,它的规范作用又远远超出医学界,成为适合一切人类社会组织职场箴言和铁律。王执礼就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虔信者、执行者。纵观他为医学事业奋斗的此生,有着坚定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担当。

                                                                                                                        铸剑起舞—叩开医学之门

        1950年,王执礼出生于天津。父亲是从事纺织印染行业的总工程师,对待事业的严谨科学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子女们。王执礼自小聪颖好学,正当十六岁时一心要挺进高中,再奔象牙塔,做个学富五车的智者,理想是做一名像父亲那样的科学家。然而时代与这一代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不但轻而易举地推倒他理想的多米诺骨牌,还让他离开了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里——到河北省青县队下乡插队落户。
        少年不识愁滋味,王执礼坚强的性格使他扼住命运的喉咙,决不低头,王执礼抢着干最苦最累的活,能干技术含量最高的活,基本是出满勤,成为了生产队里的知青标杆,得到农民所评的男劳动力里最高分。然而,他曾因冬泳而落下的轻微关节炎,在强体力的劳动下和睡在冰冷的土炕让他的病情加重了。幸遇一位下乡的解放军军医用针灸治好了他的炎症,也唤起了他对医学的兴趣。毛著的“老三篇”是当时的普世哲学,王执礼的心中树立起一个光辉的榜样——白求恩,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献出了他卓绝的医术和宝贵的生命。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执礼不但将《纪念白求恩》背诵得滚瓜烂熟,被选为“学毛著积极分子”;而且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铸起一柄所向披靡的宝剑,立志要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此,他走上行医之路,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便沉浸在新买来的医学教材里,如醉如痴。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钻研,用自己的身体做针灸穴位试验,他终于自学出一个“赤脚医生”了,发明了用电池做的脉冲电疗器,治疗好了当地一位患了脉管炎病的老大爷;后来又用输血的方法,治愈了一位空洞型肺结核病人;还有一个患偏头痛多年老太太,常年用止疼片扛着,王执礼给她扎了半个月针灸,竟然全好了。
        有一年的寒冬,天降大雪,为了一位需要急诊的老乡,王执礼来不及多加衣服便顶风冒雪出诊,当进了老乡家的门,已经是个白花花的雪人了。随着一个个病例的成功救治,王执礼悬壶济世的医术和古道热肠的情怀被传为佳话。
        1972年,王执礼被推荐到河北省沧州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河北省的一个医院当医生。而后,他又通过函授、夜大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王执礼虽然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但他相信“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也许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天意厚报那些善良厚道、勤奋奉献的人。他在游泳的时候,先后救起了3个溺水者。有一次被溺水者死死地拉住脖子,几乎难以喘息,最后还是屏住呼吸,救他上岸。因此,他总结:在自己陷入窘境,总会出现最需要的人来帮助。仿佛是:助人可以积德,施善可有天助!

                                                                                                   磨剑以汗—进入医研领域

        蹉跎了的岁月陶冶出来的彻悟者,内心的搏击比山崩海啸还要激烈,每当机会来临,便是锥子脱颖时。1984年,王执礼参加了全国研究生的报考,32岁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学科研究生,正式选定了在医学道路上的研究方向是攻克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它以其并发症多、难治愈等特点,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征服糖尿病,是世界医学领域重大的课题之一。
        在选择课题方向上,王执礼把胎儿胰岛细胞移植对胰岛a细胞B细胞功能影响当作自己的主攻方向,这在当时要冒很大的风险。胎儿胰岛细胞移植当时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移植对胰岛a细胞和B细胞功能的影响,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遵循,搞不好就会白费功夫,还会在自己的历史上留有败笔。
        这个商业化的社会,很多事情都已经变得很混沌,在很多纯天然色彩已经被破坏的环境下,王执礼仍然“出淤泥而不染”,像他这样不被客观左右、不因环境而改变初衷的人实在罕见。不管处在何种情况之下都是脚踏实地,保持镇定如常、思虑周详。无论是多么狂欢的大潮都不足以破坏他的精神的平衡,因为他是有主见的,绝不会为自己的成败而忘乎所以。夜以继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消耗,倾尽了王执礼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持之以恒在效果上能成就天才,到达金字塔顶的生物有两种——雄鹰和蜗牛”,具有恒久奋起的雄鹰性格和持久韧性的蜗牛精神的王执礼,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三年后,他的论文一次得以通过。毕业不久后,他被天津卫生局以答辩方式,破格升为副主任医师。
        王执礼于37岁时开始担任天津第二医院心脏内分泌科主任兼天津市心脏内分泌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在市级医院医生业务比武中,王执礼蝉联两届冠军一届亚军。此后,他主持并完成了研制糖尿病药物“克糖灵”1至6号和两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攻关工作,获国家科委奖励,成为当时天津第二医院的青年业务骨干。他是当时我国最年轻,并具有临床医学高级技术职称的内分泌科主任。
        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下乡知青到如今的大医院的著名医生,返身再历数沧桑的陈年岁月,便可自慰地说:我“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随着眼界的开阔和知识的增长,王执礼这种为缩小国内医疗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而出国深造渴求之心,益加弥切。
        1988年,王执礼在亚太糖尿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3篇论文。他的论文以对糖尿病学的深刻认识和严谨的论证手段,受到了国际糖尿病学权威、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布卢姆教授的关注。布卢姆教授非常赏识王执礼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研究素质。
        1990年,受布卢姆教授的邀请,王执礼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布卢姆实验室工作。三个月后就获得英国皇家研究生医学院全额奖学金,开始了攻读医学哲学博士的征途。
        临行之前,王执礼将国家拨发给他的科研经费数十万元,一分未动地交还给国家。其实,之前他的科研所需经费都是以因陋就简的方法予以缩减而自行解决,自己无偿贡献出二百多个工作日。他说:“看到现在有些科研人员挥霍科研经费,这真是犯罪。要知道,那是国家资产,是纳税人的血汗啊!”

                                                                                                                 仗剑西行—十年载誉凯旋

        想当初1922年,白求恩就是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如今王执礼在“不惑”之年,踏着自己偶像——白求恩的足迹继往开来了。然而,来到英伦三岛的土地,王执礼感到了巨大的反差。异国的求学之路,需要他去踏平坎坷成大道。
        首先是经济上的拮据让王执礼很是窘迫,他把自己的生活水准压到了最低线,为了能够买书和复印学习资料,日复一日地吃着意大利面条,而且是做一次放在冰箱里面,可以吃三天,最奢侈的伙食改善,就是吃西红柿炒鸡蛋。他往返于实验室和宿舍的几公里路都是安步当车,后来干脆每天泡在实验室里,以勤能补拙的方法,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和电脑使用上的困难,以及去熟悉许多没见过的科研设备。
        王执礼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被同仁们传为是科研machine(“机器”)的神奇,让布卢姆很感兴趣,决定验证一下。子夜时分,布卢姆连续几天给实验室打电话,接电话的都是王执礼。这位铁面的医学大师,被王执礼的刻苦执着所感动。他决定把一项重大研究课题交给王执礼独立完成。
        布卢姆交给王执礼第一项科研课题是研究胰岛细胞的旁灌注系统,这个课题要求很高,要求测出体外每个胰岛,每分钟激素量和调节肽的分泌量。这个课题日本专家曾搞了二年,而后无功而返;英国的组长是位非常聪明的犹太人,干了一年也没成功;布卢姆实验室另一位研究人员干了四年也因难度太大最后放弃。布卢姆决定拿这个难题,来测试一下这个在事业上如此执拗的中国医生。王执礼毅然接受并努力践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条件下,王执礼又发挥了他善于钻研的优势,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研制成功被布卢姆和几位美国教授和专家评价为“是世界最好的劳灌注系统之一”。两个月后,王执礼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公认的、经典的胰岛细胞培养液的配方和操作程序、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大幅度改进,并发明了新的计算机控制的操作模式和方法,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能对离体的胰岛细胞旁灌注4小时和还能证明这些被灌注的胰岛细胞处于生理状态,未受到离体旁灌注造成的损伤,所以能对各种新发明的调节多肽和激素以及生物药物做出非常敏感的、准确的研究。
        当代医学对糖尿病治疗常规办法是,补充外源性胰岛素、采用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等一系列化学药物,这些办法虽可收一时之效,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王执礼发明两项科研成果,使人类在糖尿病的学术高峰上,又向上攀越了一步。
        王执礼首先发现了人体内源性胰高糖多素肽—1(GLP-1),可促进胰岛p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能显著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这意味着人类在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方法之外,找到了一种通过人体内部调节机制控制糖尿病的根本途径。美国临床研究杂志(JC1),不仅刊登了这项研究成果,并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糖尿病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王执礼的此项科研成果已在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
        王执礼还发明了用基因疗法治疗糖尿病。基因医学是人类医学一个崭新领域。王执礼的基因疗法是迄今为止糖尿病最新治疗办法之一。目前,这种疗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相信这种技术一旦成熟推广,必将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1996年,英国皇家学院授予院士仪式在伦敦隆重举行,王执礼成为英国皇家学院为数不多的华裔医学院士。在英国的十几年间,王执礼先后在国际学术权威杂志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8篇, 5项科研成果为世界首创,对糖尿病研究和开发糖尿病新药具有重大价值,在英国的医学界留下了赫赫声名。

                                                                                                                亮剑创业—赤子报效祖国

        王执礼在英国14年,功成名就,但他仍然保留中国公民身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仍是中国心”。王执礼说,心中没有祖国这个“大我”,个人再大的成就都不算成功。
        王执礼在英国事业成功,人气旺盛。但他居安思危,看到近年来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处急剧上升期。据统计,中国糖尿病人群达4000万人,是糖尿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人民群众对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和意识不足,糖尿病的科研及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是制约我国糖尿病防治事业的不利因素。
         2002年,当祖国糖尿病防治事业需要人才时,王执礼放弃英国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待遇,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毅然回国创业。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水平,王执礼经过长期筹备,在中国兴建一所亚洲最大的糖尿病专科医院——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这也是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第一个在首都创建的能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糖尿病专科医院。
        “我是个民族感很强的人。我认为学者就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这是发自内心的。而且,祖国需要我的知识。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摄入食物的热量增高了,但是运动减少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这3个因素导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发病率非常高。”王执礼提到了国家的“科技兴国,人才兴国”战略。“祖国发展比较快,我们应该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是一所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立、并具有深远国际医疗、科研及学术合作背景的专科医院。该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医疗质量铸造品牌,以诚信服务赢得声誉”,其先进的医疗水平,热情的护理服务,受到了来自国内外如英国、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香港和全国各省市不同消费层次、不同需求的糖尿病患者的高度赞扬。
        朝阳糖尿病医院采用英国皇家医学院诊断和治疗标准,体现当代治疗糖尿病的国际水平。王执礼吸取了国际上糖尿病治疗的先进经验,结合祖国医学的临床理论,创立了体现国际先进水平的“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该疗法体现了糖尿病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比如,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
        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其特点是:在短期内能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这样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执礼的具体做法是:1.突出专科水平优势,实施人才兴院战略。2.以医疗质量塑造品牌,以服务水平吸引顾客。3.坚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精神,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构建和谐的医患通道。
        为了普及糖尿病健康知识,王执礼还在工作之中,抽出时间,撰写科普文章,介绍糖尿病防治的最新进展,纠正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的认识误区。他还准备把英国布卢姆实验室设备带回国内,使中国糖尿病研究的水平,与美国、英国达到同一水平线。这是开启未来强国设计的新起点。
        如今,这个医院有门诊16万例,住院1.1万例。
        王执礼说:“我从没有后悔过。相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为当时做的回国决定感到自豪。”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病人都在这里,体会到了能体现系统生物工程的胰岛细胞修复疗法,实现了停药不打胰岛素的梦想。王执礼难掩自己的兴奋之情地说:“我的母校派人来参观学习。糖尿病人不用打胰岛素,国外都觉得是奇迹,我们做到了,也是为国争光。”
        目前,王执礼正打算把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引进国内,在胰岛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应用转基因疗法对糖尿病的治疗,进行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以提高中国的糖尿病总体学科水平。据悉,该医院目胰岛素泵治疗的规模和应用经验,堪称在国内和亚洲地区处于先进地位。他还筹建了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为普及糖尿病知识、培训基层糖尿病专业人才、支持科研项目等做出自己的努力。
        “王院长的医德实在高尚。”这是全院员工的评价,也是病人们的口碑。有位刚留学归来在此就业的小医生说:“我就奇怪,王院长每天吃什么好东西能有那么旺盛的精力,每天一早查房,他都会对每个病人及其家属的提问做详细解答。一遭走下来就是两个来小时,脚步不停、说话不断,到了晚上仍然神采熠熠。”其实,王执礼每天的早点再普通不过了,就是一小袋燕麦、一杯牛奶而已。那“旺盛的精力”是源于他那颗为病人着想的热心和倾力于医学的精神。
对于病人送的“红包”,王执礼是坚决不接。他说:“病人得病已经很痛苦了,家里的经济一定很紧张。作为医生要为他排忧解难,怎么能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呢?”在医学领域不断世俗化和商业化的今天,当一些牟利技巧在炒作中日渐占上风的时候,王执礼是一个用一生的洁身自好保卫着医德贞操的斗士,也无疑是为当前的医风竖起廉洁的楷模。
        目前,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为两亿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上升,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危害群众健康的“第三杀手”。我国糖尿病患者占世界患者总数的20%左右,每年糖尿病医疗费用达八百多亿元。
        王执礼矢志不渝的愿望,“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能体现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的糖尿病医院。”

                                                                                                                    论剑献策—关注人民健康

        王执礼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是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以及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由于王执礼对祖国糖尿病防治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成为全国政协特邀列席海外代表。在历届政协工作会议上,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加强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大声疾呼、献计献策。长期的工作实践,王执礼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以科学发展观为武器,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一文,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糖尿病防治事业的体会和见解。
        作为世界医学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王执礼时刻关注着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两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他以其宽阔的科学视野和丰厚的医学学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收到了积极的效果。
        2003年4月,非典肆虐中国大地,回到英国的王执礼每天都在关注着国内的非典疫情,天天上网了解信息,积极地为防治非典建言献策。他建议国内积极采取措施,避免中央空调对SARS病毒的传播;建议治疗中严格掌握激素使用标准,减少使用大剂量激素对人体免疫系统所造成的危害;同时提出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处理机制,打消人们的心理恐慌。他的相关建议和具体措施,得到了我国政府及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为抗非典工作,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其后不久,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因非典病毒泄露事件,又一次暴露了我国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王执礼为此感到非常的忧虑,他借鉴国外的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实际情况,撰写报告《关于加强我国传染性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议》一文,提出了把传染性强的生物实验室迁移出人群密集地区、强化生物病毒包括非典病毒在内的责任管理、加强生物制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的方法措施。
        2005年6月,国家卫生部部长高强,亲临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进行调研,他认真听取了王执礼的工作汇报,鼓励他为祖国糖尿病防治事业再立新功。王执礼有一个计划,他要以朝阳糖尿病医院作为基地,在中国建50家国际水平的糖尿病专科医院,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管理等全方位地促进我国糖尿病防治工作水平的提高。
        2008年3月,王执礼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两会”并提交了《打破医疗医疗体制瓶颈,推动中国卫生改革事业发展》的提案,这一提案,以其广阔的学术视野对中国卫生改革事业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如他提出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元化办医的理念,希望政府应该积极地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用有序有效的竞争,激活我国卫生事业的活力。
         两会期间,他做客中央电视台谈医疗改革,他提出政府应扩大医保覆盖面和报销比例,关注农村和弱势群体。这些建议对中国卫生改革事业意义很大,受到众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针对以往糖尿病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现状,他提案《建议修改高等教育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义中部分条款,维护糖尿病患者接受高等教育权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被国家教育部吸收采纳。
        2009年,王执礼是带病上会,每天输完液就赶往会场,向大会提交了4份提案,分别是《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重视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的总体健康水平》、《以加强两岸医学交流与合作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加强糖尿病防治工作打造健康中国》他的提案和参政议政水平在两会中产生较好的反响,引起多家新闻媒体对他进行采访和报导。
        2010年“两会”上,王执礼带来了5份提案,内容涉及多方面:在他所专长的糖尿病领域,他提出要加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提出防止糖尿病要从儿童抓起;他关注全民健康问题,提出要严格我国转基因种粮准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国家在转基因食品的管理方面,宁可保守,不能激进,并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他关注下一代的发展,提出要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他也不忘自己的家乡,提出要在天津蓟县设立国家级旅游区促进渤海经济圈繁荣发展。他的每份提案都有详尽的背景说明、原因分析和解决建议,厚厚一摞提案材料让人感觉到这位专家委员对自己肩上这份责任的珍视。
        一个事业的成功首先是战略的成功,谈到我国糖尿病发病速度快速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大国的这一问题时,王执礼非常忧虑,他呼吁在全民范围内加强糖尿病科普知识的教育,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加大预防力度,用“四早”即早检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阻断糖尿病发展的因果锁链,减轻糖尿病的危害,使人民群众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用科学武器战胜糖尿病,从而实现我国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王执礼说:“你们应该心系祖国,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利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为国服务,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依剑神韵—收获人生硕果

        王执礼的人生格言是崇尚科学,追求卓越,臻于完美。他多年历练于医学的各种技术的交融,对于糖尿病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渐渐地凝固成多棱的晶体散发出特有的缤纷,构筑了他独特的医疗风格,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闪光。
        如今的王执礼头衔无数,身兼数职——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全英中华医学会主席、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医学院内分泌系教授和高级研究员、伦敦哈默.思密斯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北京市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及内分泌科专家、中国医学基金会糖尿病基金主任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去年,王执礼被评为“全国十大健康管理杰出人物”,朝阳糖尿病医院也被评为“全国健康管理十佳企(事)业单位”。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是全球范围内胰岛素生产的知名企业,该企业长期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与知名医疗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推动糖尿病学科理论的进步与发展。他们获悉朝阳糖尿病医院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处于国际前沿地位,特组织有世界各国CEO组成的国际访问团来该院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期间,代表团就进一步加强中丹双方在糖尿病领域学科建设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代表团成员盛赞:中国在糖尿病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惊讶和敬佩,朝阳糖尿病医院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好的糖尿病专科医院之一。
        王执礼不仅在医学领域尽显大手笔,而且热心社会公益活动。
        王执礼说,当代知识分子,不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就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社会。多年来,王执礼的事业涉及医药业、慈善业等多种领域,这不仅开拓了他的视野,也是他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一个人不仅要有爱国之心,而且要有报国之材,更要有兴国之举。他认为,知识分子只有从书斋里走出,直面人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
        如今,王执礼虽然有一定经济实力,但他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王执礼表示:我办院的宗旨就是办一个非营利性的医院。初衷就是想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办成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医院。关注弱势群体患者,不管对方有钱没钱,医院都以病情为重,及时治疗,按时供药。
        他看到贵州边远山区生活困难,很多孩子无钱上学,立刻资助100名孩子9年的学费;他听说自己插队的地方,孩子们还在危房读书时,又捐款建一所中心小学。
        山西农民王老汉来朝阳糖尿病医院看病,结账时发现自己的药费被减免了一半,王老汉激动的泪如泉涌,他说,我们穷人看病,遭白眼受气是家常便饭,像王院长这样好人我真第一次见着。
        有一个小孩得了糖尿病,需要一种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但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支付不起,了解情况后,医护人员当即自发捐款,医院又给出优惠,共同赠送了一台价值五六万的胰岛素泵供其治疗。
        王执礼说,目前他们还是只能根据个案情况做出相应优惠与减免,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向有困难的患者伸出援助之手,也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从事糖尿病防治的慈善之举。
        王执礼回国后,筹建了中国糖尿病基金会,他热心投身这项慈善事业,准备为中国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基层糖尿病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
        王执礼不是个清教徒式的工作狂,平常情趣爱好挺多。他有个红袖添香的同行妻子,是他的知音和助手;有个在英国攻读经济的乖女儿,如今也是学业有成。他还是个孝子,时不时回天津探望已是耄耋老人的父母而膝下承欢,和妹妹手足相聚。忙里偷闲时,他喜欢摆弄钟表,欣赏那种精细到极致的工艺,他还喜欢雕塑,油画,以及经典的交响乐,优雅的钢琴,迷人的歌声……这些高雅追求,形成完美的人生境界。
        王执礼的奋斗历程,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的“王执礼——站在前沿”;《健康报》的“尽早保护胰岛细胞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光明日报》、《科学时报》、《北京晚报》的“站在国际前沿的糖尿病专家——记北京市朝阳区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博士”、“中英合作铸造高水平糖尿病医院”;《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一套“夕阳红”40分钟节目,一套、二套、三套、四套新闻节目和《北京电视台》一套、二套、三套电视门诊50分钟,《天津电视台》“天涯赤子家国情”40分钟等众多新闻媒体,先后纷纷对王执礼及该院于以报道。
        《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每日电讯》、《科技日报》、《天津日报》等报刊也都先后报导了王执礼对糖尿病的研究成果。
        鉴于王执礼博士在糖尿病研究领域和高科技产业化的成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多次接受《新华社》、《凤凰卫视》(欧洲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专访。
        “异国求学风雨路,十年一剑斩糖魔,哪任浮名遮望眼,碧血忠魂系家国。”这是王执礼写的诗,充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矍铄心态,也是他人生历程和精神理想的写照。此日中流自在行,心因烽火炼成丹。正是在他炉火纯青的个人“修炼”中,用生命之骨炼成的丹心一片。花甲之年的王执礼仍旧是奋蹄奔腾的骏马,去为中华的民族医学事业再立新功。

                                                                                                                                                                                                   王执礼口述 姜桂荣整理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