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基层建设
张伟平
 
来源:    2016-12-14 00:00

人物介绍:
        张伟平, 1964年3月出生,上海人。主要从事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与示性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由于贡献突出,先后荣获2000年第三世界数学奖、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

        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中,学者总是担任着文化的创立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他们极具心性修养与渊博知识,为中国的科学文化不断增写着灿烂光华。他们超脱于尘世的喧嚣与污浊,坚守自己心中的信仰——对真的向往,对善的追求,对美的诠释,对自己事业的寄情。正如张伟平院士所说:“数学是一门干净、纯粹的学问,如果一个人愿意求真、求善、求美,数学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张伟平院士以他出色的业绩证明了他的优秀与卓越。我们可以肯定,以他聪睿的天资、不懈的勤奋和执着的心态,一定会完成他恩师的遗愿: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并且在自己成功的事业路上走向更大的成功。

                                                                                                         踏着巨人的足迹 享受数学的快乐

        张伟平是个地道的上海男人(籍贯山东莱州),1964年3月在上海的老式里弄一个工人家庭出生,父母因为自己没念多少书,对孩子教育特别重视,全力提供孩子学习的条件,需要买什么辅导资料的书,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买。
        因为张伟平对数学特别有兴趣,数学成绩非常好,在中学里碰到了一个很喜欢他的数学老师。老师经常把上海市数学竞赛的题目拿来给他做,让他去参加数学竞赛。张伟平后来顺利地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复旦大学的基础训练特别好,有很多功力很高的老师授课,还有很多高质量的同学,他们都对数学很有兴趣。环境使然,毕业时张伟平很自然要去考研究生,去研究数学了。
        直到1985年,张伟平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报考了北京的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虞言林的硕士生。说起当年考到北京来的原因,就是因为鼎鼎有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就在北京,他很想见到这位心中的偶像。也以华罗庚“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的心愿,想让自己进入这样一个数学王国去深造。很遗憾的是,张伟平没见着华罗庚,这位大师在那一年6月份逝世了;但是见过一次陈景润,是在数学室的楼梯上看到他,有人搀扶着上楼,那时候他已经不能说话了。
        虞言林研究的方向那时候国内没有人做,他是中国第一人,而且能够进入前沿。就这样张伟平很自然地就跟在虞言林教授后,进入了指标理论研究的前沿地带。
        陈省身1985年创办南开数学所,经邓小平特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任命的第一位外籍所长。他的初衷,是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让年轻人不必都负笈海外。
        1986到1987年,张伟平跟随虞言林教授到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参加几何与拓扑学术年的活动。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通过承办大型的学术活动年,造就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中青年数学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中国纯粹和应用数学的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在全国各地的熙熙攘攘年轻数学新秀之中,张伟平遥望着陈省身先生的高大身影,聆听着先生的精辟演讲。尽管他只是远距离地见到大师,但却深深地感受到大师的学术风范和人格魅力,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崇敬。那时,谈起陈省身、伽罗瓦等数学天才,他总是充满崇敬;对数学王子高斯,他更是充满神往:“好多数学家一辈子才只有一个灵感,而高斯一个下午就能有两三个灵感,真是没有办法!”
        1988年秋天,张伟平取得硕士学位后,在导师的推荐下,考取了南开数学所的博士生,成为陈省身最年轻的关门弟子,从此他们开始了近二十年的交往,而在此后的多年里,随着与陈先生的接触愈深,这种崇敬的感情与日俱增。
        张伟平说:初见陈先生让我感到“诚惶诚恐。陈先生有这种本事,他几句话就可以让你心态放松。后来大家见得也不是很多,但每次跟他见面,都能感觉他的谈话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能让你一下子感受到新的东西。”这个小弟子的聪颖、睿智、悟性和刻苦让大师由衷满意,所以“张伟平”,是陈省身一提起就会面带微笑的一个名字。
        从远远的向往到拜入门下,张伟平的人生因陈省身先生而改变。世上不缺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陈先生是天生的伯乐,他同一个人讲话,三言两语就能让人放松,只谈一小会儿就能对其做出判断。”这是谈起陈省身先生时,张伟平最常用的感恩开场白。
        陈省身先生有着强烈的让数学和科学帮助国家强大的欲望,因此渴望培养出更多的新一代科学家。“我一直以为做人第一,学问第二,陈先生是榜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让自己白天无愧于心,晚上睡得着觉。”张伟平把《增广贤文》中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改为“但行其事,莫问前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就是所秉承的“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实干精神。
        陈省身曾经留给张伟平一副题字:“数学是乐事,数学是快事。做好的数学,欣赏朋友的工作,永远快乐。——伟平一笑。”张伟平也正如恩师所言,做“快乐”的数学,享受数学带来的纯粹的快乐,让他甘愿在数学的世界里做个一心一意的“书呆子”。在他看来,数学是融入生命、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张伟平在快乐的数学王国里,做快乐的数学人,研究着快乐的数学,他说:做数学心态要好一点。 正因为有一颗平常心,张伟平才得以在他的数学世界里,找寻到“简单的快乐”。很多人认为数学家的生活同数字一样枯燥乏味,他坚决予以否认。他说:“1234567,简单的数字可以谱出高雅的音乐,相比而言,数学显然有着更精彩的内容。”

                                                                                                     远赴法国去深造 彰显华人之才智

        1989年,陈省身先生写了一封推荐信,通过教育部公派留学,把显露数学才华的张伟平送到法兰西学院指标理论国际权威、院士比斯姆特的门下。
严师出高徒,比斯姆教授是一位数学大家,后来还担任过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对学生要求之严格在数学界闻名遐尔。比斯姆教授经常是整天关在办公室里,反复演算数学,不理解的人们背后都称他“妖怪”。每当遇见学生,他劈头就问:“今天有什么新的进展?”如果对方回答“没有”,他常常不再说话而扭头就走,每次遇见都是这样,直到最后得到有所进展的答话。
        在法国,由于生活拮据,张伟平常常是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三年之中为了省钱换了十多个居处,但他十分努力,每每从学校回到住所,进门就伏案演算。他当然有自己的办法:“做数学要一点天分,还要一点锻炼。”当然,他是有“一点天分”的,然而他的聪明并非无所不能,有时也只好用“勤能补拙”的笨办法。在法国读书多年,由于埋头演算,他却只学会讲一点简单的法语。博士论文答辩时,硬着头皮去问导师比斯姆说:“我可以用英语答辩吗?”导师不客气地讥讽回答:“你也可以用中文答辩。”结果,他不得不用英文写出论文,再请法国朋友翻译成法文,死记硬背了两个月,才通过答辩。
        张伟平说:“生活苦一些无所谓,找到房子后把时间用到数学上就是了。我是陈先生推荐来的,如果做不好,给陈先生丢人,也给中国学生抹黑,那多难堪啊!”
        有一天,面对比斯姆教授的提问,张伟平的回答让比斯姆教授很满意。后来,比斯姆把张伟平叫到办公室说:“我现在再给你一个问题,你肯定做不出来的,你需要有人帮助,可以去找某某教授。”张伟平当时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憋了一口气。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没日没夜地工作,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已经解决了导师给他的第一个问题。
        当张伟平兴冲冲地去找导师汇报时,导师却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张伟平很执着地多次找到导师,重复地讲着自己的结论后,比斯姆才抽出时间认真听他讲解。最后终于认可了这个阶段性成果,然后投入全部精力与张伟平一起工作,直到问题的全部解决。后来他们合作的关于拓扑挠率和解析挠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所得结果写成两百多页的论文,作为单行本由法国数学会著名的“星号”丛书刊出,目前已经成为此方向的经典文献。到目前为止这似乎还是此类丛书中,惟一有大陆数学家署名的单行本。
        而后,师生二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聪慧而刻苦的张伟平成了比斯姆的得意门生,使张伟平得以进入指标理论研究的世界前沿。
        在这个合作中,让张伟平感到:如果想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想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没有一定的真才实学是做不到的。为着自己的工作而慷慨高歌——我想这就是名士文化!其次,数学中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的合作是建立在无私的交流和全身心的投入上的,实际上常常不能区分单个的合作方在合作中的贡献的比例。这与国内某些场合往往片面追究合作比例是不太谐调的。
        数学中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张伟平的另外一个工作上,这个工作是他在巴黎读博士期间独立完成的。当时张伟平的大学同学吴思晔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国家数学研究所参加一个拓扑学活动,接触到低维拓扑里著名的Rokhlin同余公式。于是写信问他有没有一个解析的处理方法。他苦思冥想了许久,几乎是日夜沉浸在这个问题中不可自拔,终于在某一次坐公共汽车正要下车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个想法,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用这个的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个低维的结果推广到高维情形,从而得到著名的Atiyah和Hirzebruch整除性定理的推广,这是一个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结果。美国科学院院士Cheeger教授说光这一个结果就可以成为美国大学里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评论这个结果远远超越了先前这方面的所有结果。
        由此可见,合作与交流,是张伟平数学生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在他的其他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和戴先哲合作的关于高维谱流的工作中,他们将Atiyah、Patodi和Singer的经典谱流概念推广到算子簇的情形,被审稿人认为是原创性的。它启发了一系列后续的重要发展。
        比斯姆后来非常看重这个中国学生,甚至曾帮他解决生计的窘境。对于取得的成就,张伟平归功为“好运气”,总能在适当的时候遇见恰当的师长,说自己就像一个被放在盆子里的孩子,在河里顺水漂流,而总能够遇到“贵人”。他经常半开玩笑又略带自豪地对朋友说:“数学家每天都是星期天。”常常有人误解这句话,实际上他的本意是“数学是娱乐的”,所以“天天星期天”等于“天天做数学”。
        这位数学家喜欢用“智力登山”来形容职业的挑战与趣味。“做数学的人,不知道自己明天会碰上什么样的风景。”在他看来,数学是美丽的、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融入生命的。
        在巴黎时,张伟平艰苦、勤奋而快乐,他完全陶醉在数学的世界里,享受着灵感瞬间而来的美妙。他自己说,“数学就是这样,你不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总想爬过去看看,风景的背后还有风景,吸引着你一直攀登。”他给出了著名的格里明?斯特伯格几何量子化猜测的全新解析证明及推广,而他的有关论文则被国际著名数学杂志《数学发明》《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杂志发表。国际数学界评价他的成果“远远超过了在此以前的所有相关结果”,“惊人的,显然是新的”。

                                                                                                                   铭记恩师教诲 赤子归来报国

       张伟平留学期间,经常保持与恩师陈省身的通信交流。他曾收到陈先生的一封信,写着一句话:“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值得短期的牺牲。”这句话,让张伟平震聋发聩,坚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回国。
        1993年,张伟平在法国巴黎南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奉献一生的赤诚之心,毕业伊始毅然按期回国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担任南开数学所助教,每月工资仅有二百多元。而受到两位世界数学大师赏识和栽培的张伟平,自然不乏外国数学机构的邀请。
国外有高薪教职的诱惑,国内是每月低廉的工资,这样悬殊的经济待遇,让陈省身先生很担心他在国内呆不久,“他是不需要写申请的,早就有人要请他了”。当人们问张伟平:“你当年回国,是不是出于爱国?”他总是笑而不答——只是在他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上,都署有中国单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张伟平署有其中国工作单位地址,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真挚的爱国之情。
        张伟平知道陈省身先生的顾虑后,没有在国外申请过任何长期职位。南开大学的硕士韩飞说:“那时候张老师从助教做起,工资还没有中科院博士生的补助高。我们都很敬畏张老师,但是也很热爱他。”在张伟平的指导下,韩飞解决了老师十多年来苦苦求索的难题,将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微分几何》杂志上,得到中国数学会“钟家庆奖”,并得以提前一年毕业,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
        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功名利禄、恩怨情仇,还有一个体系,就是文化与知识的承载与延续。我们能看到在科学文化的载体上,那些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他们在表达和诉说着一种独立的东西,它不会与权力合作,也不会与世俗妥协,它一直会站立在那里,代表着人类最理想、最高贵、最美好的期望。
        每每讲起数学,张伟平总是一副天真的状态,不失一颗赤子之心,对自己事业一往情深的不尽苦恋。1999年,张伟平被聘为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薪10万,境况改善了,他却说:“我的世界就是数学。有没有这10万元,我照样过日子。”
        张伟平教授主要从事整体微分几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标理论的研究。该理论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辉煌的数学成就之一。一方面,它统一并推广了在它之前数学中的一系列大定理;另一方面,它的叙述和证明涉及到几何、拓扑、分析等众多的数学领域,并包含了大量的创新思想,使得它在数学的各个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曾指出指标理论是“当今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数学领域”。指标理论现已为核心数学的基础理论,在数学物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能在这个艰深且十分重要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而张伟平教授恰恰就是在这一高难度的研究领域中,凭着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科学献身精神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张伟平已有七十余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著名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待发,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赞誉,很多工作被国际上某些主流数学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所显著引用,有些工作已经成为有关方面研究的出发点。
        爱迪生曾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在张伟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每一篇论文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完成这些论文,他曾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在他的时间表上,已经没有了节假日。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十余年如一日。
        张伟平教授还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培养,在百忙之中,为南开大学的学生做数学基础和数学发展的报告,通过讨论班、学术前沿动态的报告等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这座神秘殿堂的兴趣,使他们了解到了国际数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快地深入到数学的研究领域中。张伟平已培养了两位“钟家庆奖”获奖人。
        他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把他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修养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的学生,并言传身教地把自己扎实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传给了他们。他常对学生说的话就是要珍惜时间,刻苦用功。他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给他们建议了具体的研究课题,使得他们的研究工作能够很快与国际接轨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了重要的工作。
        他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一部英文专著《陈省身——魏伊理论和威腾形变》,得到陈先生“当为一部名著”的评价。不论是作为一名学者还是一名教师,张伟平都以他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的优秀与卓越。虽然他还时常谦逊地在人前称自己的不足,但以他的敏锐、勤奋和执着,他会在自己的成功的事业薄上写下更成功的一笔。
        张伟平敏锐的数学洞察力和杰出的工作也影响和吸引着周围的年青人。每当人们向他请教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他还善于发现优秀的青年学生,并积极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各种机会和学术氛围,使他们的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张伟平教授不仅对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教学做出了贡献,而且放弃了假期的休息时间,主动参与了每年的暑期全国研究生班的教学工作,为中国数学人材的培养和成长做出了贡献。所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张伟平教授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学者,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数学王国的骄子 第三世界科学家

        陈省身先生十分器重年轻有为的弟子,多次请他领命做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但是都被张伟平以各种理由婉拒了。在张伟平的心里是愿意从事数学研究,而不愿意做行政管理工作。后来陈省身不得不“威胁”他:“如果你不当所长,我就回美国。”2004年初,张伟平终于乖乖“就范”。陈省身先生提醒他:“你这个所长是‘逃’不掉的,就像服兵役。但哪怕只做4年,也要考虑到40年的发展。”生性自由的张伟平无奈受命,然而一旦承诺赴任,便是殚精竭力而为。
        就在这个年末,一代数学宗师陈省身先生不幸去世。年轻的所长张伟平突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年后,在庆祝建所20周年暨纪念陈省身先生逝世周年大会上,他向各地同行提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将努力成为“服务南开、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基地,为早日实现中国数学界著名的“陈省身猜想”——“让中国数学率先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努力奋斗。
        以张伟平领衔的南开大学微分几何团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处于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宽松自由又踏实的学术环境,还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
        一位数年前曾采访过张伟平的记者说:“他常让记者失望而回,使你精心准备的自以为专门适合与数学家探讨的严肃话题统统失去效用。”而如今的张伟平,可以耐心地向记者们解释最新的访问学者计划,以便吸引更多的同行到南开。
       执教多年来,除了正常工作学习,他习惯在夜深人静之时长久地思考,每天不到半夜没法休息,凌晨两三点钟仍然难以入眠也是常有之事。
       机会和荣誉似乎总是在青睐张伟平。由于张伟平教授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杰出的科研成果,他已成为在国际数学这一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中的著名学者之一,同时也赢得了许多奖励和荣誉,如:香港求是基金会首届杰出青年学者数学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劳动模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并被继续资助(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受到该基金继续资助)。另外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首批特聘教授。由于他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他被第三世界科学院授予了2000年度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自该奖设立以来,我国仅有廖山涛、张恭庆、吴文俊三位院士获此殊荣)、国家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张伟平获得了李嘉诚基金会和教育部合作的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该项目旨在奖励国内最杰出的科学家。随后,他用自己的奖金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购买了一辆林肯轿车,这辆轿车指定给陈省身先生专用。张伟平仍然步行上下班。同年,他当选为陈省身创办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名院士。
       南开数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数学重镇,张伟平曾经在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过45分钟的学术报告。由国际数学联盟发起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从1897年开始,一直是全球最高水平的数学科学学术会议,一种说法是,它是数学家的奥运会。能够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在会议上做一小时报告和45分钟报告的数学家,都是近期在数学科学中取得重大成果和进展的数学家。
        2005年,他的《Atiyah-Singer指标理论的若干研究》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的名额是空缺的;接下来,2007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对前来祝贺的人说,自己的感觉,就像走路捡到一个钱包。
        他说:“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将南开建成国际知名的微分几何研究中心。”南开微分几何创新研究群体经过多年发展,这支队伍在许多重大数学问题上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已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两项。2人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入选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张伟平介绍,南开微分几何研究群体今后将围绕微分几何的核心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广泛邀请国际著名数学家到南开访问,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力争在微分几何更多的方向取得一批更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上保持并提高已有的地位。张伟平说:“相信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南开数学所的发展定会更上一层楼。”

                                                                                             惟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张伟平院士2004年1月起担任南开数学所所长,2008年1月届满,他向学校提出了不再连任的申请。“我希望到我的所长任期结束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所喜爱的数学研究中去,争取获得真正国际一流的成果,以期为南开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向张伟平院士致信说:“数学所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这和您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我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名义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并且希望张伟平卸任所长后继续“为完成陈省身先生的遗愿、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学所、发展南开数学学科贡献力量”。
        张伟平院士表示,虽然不再连任所长,作为一名南开人,仍当为南开的发展努力贡献所能。他说:“我将协助龙以明院士,搞好南开数学学科的建设。”
        每天上午,以“懒散”自谦的张伟平来到办公室,直到午夜时分才离开。这间办公室的灯光,往往是省身楼最后一盏熄灭的。在这里,他可以安心而长久地保持缄默,废寝忘食,驰骋思想。每当目光遇到老师的字迹,便回忆起那些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想念他的皱纹与白发,他的赞许与批评,他房间里的书籍,他餐桌上的菜肴……在张伟平钟爱的陈省身一张照片背面,记着这样一句话:“由于你深邃的呼唤,我不敢游手好闲地对待人生。”
        数学之外的张伟平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书呆子”。他喜欢看电影,会约上三两好友去看新出的影片;喜欢打乒乓球,以学生中无人能赢自己而自豪;喜欢武侠,会连续三天沉浸在金庸的《笑傲江湖》里。“我现在每天都工作八小时以上,如果说每天再多给我八小时,我也会按照这个比例,一部分给工作,一部分做其他的事。”
        “我觉得练武术和做数学是一样的,都要不断提升。你还记得,在山洞里风清扬教令狐冲剑法的那一幕吗?做数学,也要像练剑术那样,做到行云流水。”说这番话时,张伟平院士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数学世界的武侠令狐冲,原本不善言谈的他侃侃而谈他的数学“江湖”,体会着行云流水的剑术。
        他还会跟学外语的人谈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讲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聊泰戈尔与希区柯克,也鼓励数学系的学生多方涉猎,提高人文素养。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到南开大学演出,他也兴冲冲地去领票。在他的潜意识中,数学也是艺术的一种,而所有的艺术都是共通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能联系到数学的境界,那样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自得其乐。他可以关掉电话,独自在马路上散步。他知道天津哪家饭店的蛋糕最可口,哪家书店能买到《文学自由谈》,哪家商店能找到偏爱的冰淇淋,哪家音像店能淘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声电影。他一边品着雪糕一边向陌生人问路,也在网上同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还有在剧院门口从“黄牛党”手中购买高价音乐会减价票的经验。
        2005年8月,陈省身数学所主办了一个国际顶级的学术会议。会后,张伟平兴致勃勃带着比斯姆等数学家去吃饭,每人自费搭乘公交车,用餐也是AA制,餐后大家散步回南开大学,一边走一边聊着数学。这是张伟平感到最轻松的场景之一。
        张伟平的生活是丰富多彩。他说,数学不仅仅是科学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在数学世界里,不断有宝贵的东西等着你去发现,你随时有可能产生灵感的火花——而那时,你或许是在看电影,或许是在念小说……他的办公室里并排陈列着思想家鲁迅、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泰戈尔和艺术家希区柯克的照片。
        他还是个“超级影迷”,收藏有一千多张VCD、DVD碟片。国产的,海外的,科幻的,写实的,应有尽有。几年前,他又买了个笔记本电脑,即使出差在外也能随时看VCD欣赏电影了。而且每次去国外,他都会找出时间看几部原汁原味的原版电影。他认为,电影与文学都是观察世界的途径,一部好的电影就像精微的数学著作一样令人着迷。
        “数学家主要看重的应该是数学上的工作,对社会上的评价不要太关心。”11月20日,陈省身在一生中最后一次学术演讲上这样说。他以自己的导师、法国大数学家嘉当的人生为例,告诫今天的数学家淡泊名利,勤奋工作。国内现在对当院士、得奖很注重,这种现象与媒体炒作有关。而一个数学家真正有建树的工作,媒体是没法讲出来的。
        “此时此刻,回味陈先生的话,不啻于是对当下国内学术界追求功利性不良学风的大声疾呼,是对如何为人的最后嘱托。”张伟平感慨地说。他潜心几十年搞科研、踏踏实实做学问,在浮躁之风开始吹入学术界的今天,仍然能够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审慎而不浮躁,把研究的每个必经过程夯实打牢……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找到了名士为人的答案,领悟了一个数学人的生命真谛——就是为了让中国的数学站起来!

                                                                                                                                                                                        张伟平口述 姜桂荣整理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