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基层建设
罗伯良
 
来源:    2016-12-14 00:00

人物介绍:
        罗伯良,1935年出生于马来亚的野新县,祖籍是广东梅县。1952年回到祖国。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里学习后,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在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语文老师。多年来,行动与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而努力工作着。

                                                                                                    做中马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布谷鸟”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生如戏,人们先演主角,再演配角,而后为他人念白,最终看着幕布徐徐降下。”我是天津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看来,从“主角”的位置上退下之后,我的“配角”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甘当社会义工,为中马文化交流做点儿事”,成为了我退休后生活的主题。

                                                                                                                    海外孤儿不忘痛史

        下南洋,是旧中国南边一带流民外出谋生打工的一条路线,既带着离乡背井的无可奈何,又饱含故土难舍的感情烙印。这段历史,有着苦不堪言的隐痛,也遗留下来许多故事和遗产。
        我的祖籍是广东梅县,我的父亲在19岁时,就与新婚妻子——我的母亲一起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不久又转至马来亚的野新县定居,父母一共生育了11个孩子,我是1935年出生的。家中5个女儿的其中有3个因为无力抚养而送给别人抱养,可见当时的生活状况是何等的艰难和拮据。
        马来半岛的中国人居多,几乎和马来人一样多,但是却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压迫。他们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充满了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就像被父母遗弃而又无处逃身的孤儿一样,正如一位西方诗人所说,“做一个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真是一种苦刑。”
        我的父亲经营小本生意,开始创建“和足”鞋店,后来经营项目多了,就成为百货商店。由于他为人正直,很有民族气节,在当地华人中威望甚高,被选为野新客家公会会长,为华人联络乡谊,团结互助,维护权益;后来,他又做了华人学校育贤学校董事,提倡母语教育……父亲的这些爱国行为耳濡目染着孩子们,使得我从小就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我是堂堂中国人。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马来亚实行法西斯野蛮统治;马来亚共产党领导游击队,团结各族人民奋起抗日斗争,终于随着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告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尔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置马来亚为英属联邦殖民地。为时不久,1948年6月20日,英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法令,镇压马来亚共产党对进步人士进行大逮捕,整个马来半岛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中。我的胞兄蒙受陷害被捕入狱,以致被驱逐出境遣返中国。因此,整个家庭被迫处于悲痛和困苦的境地。
        我就读中小学时期,时局动荡,受到进步教师的教育、进步书刊的启迪和进步同学的帮助,我的心里曾想过自己的前途。我不想做生意,只想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对英国殖民者实行白色恐怖的统治,越来越恨,渴望光明的前途和向往美好社会的理想越来越强烈。我们要求进步的同学除了秘密传看进步书刊交流思想外,还暗地偷偷学唱红色歌曲,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延安颂》、《太行山上》,尤其是《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两首歌曲传到我们耳边,非常激动,备受鼓舞,萌生了投奔祖国怀抱,参与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当时只有十七八岁。隆隆的炮声中诞生的新中国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心向祖国,决心报效祖国。说实在的,我选择回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想斗争激烈,忧心顾虑很多,尤其是想到父母、兄弟姐妹很难割舍。但是看到英国殖民者当局实施的紧急法令,随意抓捕学生、限制言论自由、禁锢思想、适龄青年被抓去当兵……凡此种种,感觉现实太残酷了!
        由于诸多原因,在与前期回国的亲友书信往来中,了解到一些新中国的新生活,这启迪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我回国求学的愿望成为一种主导思想,使我顾不得许多了,只能舍弃一切,毅然回国。
        此刻,我们家人更是关注祖国的形势,新中国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希望鼓舞着海外每个华人血脉不甘于凌辱,九死不悔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在1952年夏天,我背负着亲朋好友的嘱托,孤身一人几经周折地离开了马来半岛,从新加坡冒着极大的危险偷渡至香港九龙海关,辗转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一踏上祖国的领土,我不禁呼吸着新鲜空气,双臂高举振呼:祖国,我回来了!
        我回国后,就被安排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里学习,后来被分到了天津一中初三8班,以后又直升高中。韦力校长和班主任周钟忻老师对我们这批海外归来的学子格外关照,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周钟忻老师的一番话:“过去作为‘海外孤儿’的华侨,受尽了苦难。今天海外华侨有了强大的祖国做靠山,更加发愤图强,遭受的欺凌和羞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只有在各种困难中磨练自己,才能成才。”
        从老师的教诲中,我懂得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道理,选择了将来引导少年、为人师表的师范大学,而且选择了自己酷爱的中文专业。
我在1960年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语文老师。每每授课,讲到爱国主义教育时,我总是把自父亲开始的“海外孤儿”经历结合起来,生动的实例教育着学生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珍惜在祖国怀抱的日子。在祖国大家庭中,从学习生活到工作岗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是与祖国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人生旅途中,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生存环境的艰难困苦和个人经历的坎坷厄运,是意想不到,或难以预料的。但是,我深爱自己的祖国,感悟为祖国生生死死都值得欣慰,死死生生皆平凡美丽,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我教书育人、编著教材,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建功立业,多次荣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和个人先进教师荣誉奖,还被评为天津市优秀教师。        1996年,从教学岗位上光荣退休。
        1961年,我与低一年级的大学同学侯启馨恋爱成熟,喜结连理。侯启馨是印尼归侨,是位贤惠的女人,也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语文教师。我们不但感情默契而且志同道合,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一家四口享尽天伦之乐。此刻,我居于安乐更是思念远在南洋的亲人。以己度人,为了让侨居异国他乡的华人能够与国内亲人联系上,解决他们的长久分离的痛苦,我开始热心侨联工作,尽心尽力协助市侨联参与编写地方史,书写落实侨务政策的提案等,为归侨侨眷服务。

                                                                                                                   为中马友谊建桥梁

        1974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当时的领导人的努力下,两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在更坚实的基础上恢复了邦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两国间的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国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已经涉及到贸易、科技、农业、旅游、文化以及军事等领域。但是民间交往还不是十分通畅,尽管我思亲殷切,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我成行。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世界性的影响力,两国民间的友好交往大门才真正打开。我急不可耐地办理了探亲手续,想要去看看阔别了近四十年的马来西亚。1991年,我终于踏上了赴马来西亚之行。
        得知我回马探亲的消息,二十多位亲人在吉隆坡翘首以待。我刚下飞机,亲人们就一拥而上,此刻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物似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特别是从小被人领养的大姐,已经成为花甲老妪,泪水滂沱地打量着已经年过半百的弟弟,向我叙说着家里的情况。
        由于父母已经去世多年了,我由兄弟带领去祭奠了父母的坟墓,遥对长空跪拜:儿子不孝,没有给二老养老送终。从此,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也不能让父母子女分离,儿子无法尽孝道的情景再现。我要拼尽全力来搭建中马民间友谊的桥梁,让中马通行的道路畅通起来。
        回国后,我身体力行。在我和一些马来西亚归侨的努力下,天津市侨联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于1992年8月在市侨联正式成立了。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李盛霖、黄其兴、廖灿辉等与会祝贺;参加大会的一百多位会员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家人们”欢聚一堂,相互问候,唏嘘不已,共同回忆昔日寄人篱下的痛楚,以及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生之旅。经过民主选举,大家一致选举我担任联谊会的首任会长。
        联谊会会长是个民间组织的头衔,这是个无利可图的“官”,我从上任那天起,就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服务员的地位上。我说:“我感谢大家的信任,我要殚精尽力为广大的马来西亚归侨及侨眷服务。”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那次回马来西亚,我特别了解到华人办教育之辛苦,就从呼吁全社会振兴海外华文教育入手开展工作。
        应该说,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是源远流长的。遥想600年前的1405年,郑和驾船下南洋时,以马六甲为停泊地,曾将一块由明成祖亲自命笔的“镇国山碑”颁赐马六甲国王作为护身符,此碑可以说是马六甲王朝立国的重要文献,也是中世纪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建立邦交的重要史料。从此,便有华人陆续到马来半岛谋生,我们也与中国大陆联系频繁。至今,马来西亚还保留了不少和郑和(三宝)有关的遗迹:三宝山、宝山亭、三宝井、三宝庙等古迹。
        而今,华人文化对于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语言是乡音,更是尊严,所以他们懂得珍惜与维护。尽管在一个时期华文在东南亚各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在马来西亚华族先贤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华文教育依然坚挺故我。我总结说:“这就是民族魂不可夺,民族根不可朽,民族情不可泯。百年来,马来西亚华人为了永葆民族根,和反动势力做了殊死斗争。政府不支持,不批给教育津贴,他们就自己筹款办了1288所小学、60所中学,还有3所华文高等院校;华人为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延绵不断,可谓奋斗卓绝。所以,我们要支持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争取各民族文化教育的平等权益。”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以文化艺术作为平台,组织国内艺术团体来马来西亚演出。一是为了展现中华艺术风采,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二是为了各地华文教育义演筹资,支持母语教育在马来西亚有力地发展。
        我利用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做生意的兄弟们,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寻求支持,还得到了当地华社有名望的人士和热心好友的关怀帮助,把具有优秀的中华的文化艺术带进马来西亚,为两地洒下文化交流的种子。
        赴马政策放宽后,1995年在市侨联领导下,我首次促成天津幼师艺术团赴马来西亚12个地区交流义演。整台演出以我国民族特色浓郁的舞蹈为主体,其中有汉族舞蹈《女儿河》、《袖头秧歌》;傣族舞蹈《快乐的金鱼》;维族舞蹈《摘葡萄》;蒙族舞蹈《彩虹》以及现代舞蹈系列,此外有声乐、器乐节目,以展现我市当代幼儿艺术教育的成果,在当地取得轰动效果。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又牵线搭桥为天津市华夏未来艺术小学两次组团赴马来西亚演出,第一次是在中马建交三十周年之际,于2004年8月赴马进行为期15天的文化艺术交流。37个平均年龄只有9岁的小演员,使吉隆坡剧场爆棚,掌声雷动。大型舞蹈《华夏民族之光》,是由民族特色的敦煌舞等舞蹈组成,使观众陶醉在绚丽多彩的华夏民族之光中。人们称这些孩子为“快乐的小天使”,华夏未来艺术小学校长张福清在讲话中指出:“这次访马义演非常成功,主要是罗教授从中做文化红娘,前后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这次义演,为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成立50周年,为华文教育筹款50多万马币(约核人民币百万元以上)。”
        第二次出演正值中马建交三十五周年。2009年8月华夏未来艺术小学少儿艺术团在当地举行“天津华夏未来之夜义演”,目的是为马来西亚各地华文小学筹募发展基金及学生奖助学金。他们呈献了“敦煌彩塑”、“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功夫”、“前门情思大碗茶”、“大海啊、故乡”等精彩节目。获得许多热心教育人士的支持,为白沙罗小学合并重建,筹募12万令吉马币款项;为吉隆坡哈古乐华文小学筹募教育基金达百万令吉马币,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各界人士高度赞扬天津华夏少儿艺术团展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面貌,在当地产生了具有非常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为中马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谱写了新篇章。
        我除此之外,还先后促成了天津师大女子艺术团、《天津老年时报》艺术团、天津少年宫艺术团、塘沽滨海浪花乐龄艺术团、河北吴桥杂技团、塘沽小海螺艺术团、天津朋洋文化艺术团、天津老年大学史素梅演唱团、塘沽侨联黄骁卓主席率领滨海浪花少年艺术团赴马进行文化交流和义演。一位参加访问的小演员在总结中说:“这是一次难忘的艺术体验之旅,是一次珍贵的社会实践之行。”道出了所有访问团成员的心声。
        这些访问演出中,特别要指出的是乔丽老师率领的天津朋洋艺术团和侨眷刘洋清、边瑞卿伉俪组织的滨海浪花老少艺术团相继三次出访马来西亚交流义演,演员们热情饱满不辞辛苦巡回在马来西亚各地大小城市和乡间小镇,为成千上万的海外观众呈现了精彩而多样的艺术节目,展示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创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博得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扬。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等媒体均以大幅版面文图并茂刊登报道演出盛况,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这些义演不但促进了中马两国民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且为推动华文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这些小天使、老天使和大学生们,用嘹亮的歌声、妙曼的舞姿、京剧的脸谱、敦煌的造型、矫健的武术与民族风格的长袍马褂在马来西亚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反映了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整体的艺术才华和精神风貌。再经过电视、报刊的媒体专访后广泛报道,中国人的形象影响了整个马来西亚,中国文化也渗透了马来西亚。
        另外,我还牵线为天津教委组织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参加马来西亚董教总举办首届中国教育展,获得成功,反响热烈;帮助天狮集团在马来西亚考察访问,了解投资环境、注册并开展业务……这都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
        我不但经常组织探亲、旅游、文化艺术团体到马来西亚;同样,对于马来西亚方面来津交流访问、寻亲访友、求医求学的来宾,也是有求必应,极尽所能做好服务工作。我先后引荐了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到天津的各大专院校读书,联系了马来西亚的“雪隆老友联谊会”成员“马六甲野新客家公会”成员、“巴生滨海乐天联谊会”成员、“青年运动全国委员会”成员等华人社团到天津参观访问,受到市、区侨联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陪同马来西亚大学MOHANMEDALIB HASAN教授、A.C.Choo先生和马来西亚智能开拓培训中心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王谦怡先生,马来西亚吉隆坡陈素芯星乐幼儿园教育代表团、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考察团、马来西亚华文报刊《中国报》记者团驻甲经理林钦为先生一行,马来西亚全球通国际文化与教育交流机构总经理刘文丛先生,IBE中国发展部总经理叶孟明先生,马来西亚天成集团拿督黎德坤先生,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原教育参赞王忠伟先生、马来西亚华校董教总教育代表团、马来西亚莱那电脑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林炎丰先生一行等在天津的访问交流。尤为着力联系马来西亚沙巴华北同乡会和各位乡亲,为市侨办、市侨联牵线,推动乡情联谊和友好交往, 双方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做了有益的工作。
        可以说,我们“请进来,走出去”牵线搭桥开展对外联络,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拉近中马之间的传统情谊。我还积极推动中马高校、企业、同乡会的交往,增进双方的往来、交流。数年来,我主动向市侨办推荐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华文教师公会,成功组织中小学华裔少年来天津参加学习津味文化的夏令营活动。马方赞扬市侨办活动办得好,受教育,收获大,留下极其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我利用各种机会促进马来西亚有经济实力的工商界、文教界人士,前来天津参加各种经贸投资与商品展销洽谈会和妈祖文化节交流活动,也收到较好的影响。
        总的来说,联谊会的工作重点在“联”字上做文章,为党和政府广泛地团结和联系海内外华侨华人起着纽带作用。我的体会是,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彼此真诚相待,促进交流合作,为天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必定会有收获。

                                                                                                                  手足团圆受益匪浅

        时任天津市侨联主席的何月萍说,我们天津市侨联的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很活跃,经常对外搞文化交流。我很感谢市侨联,一直很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先后组织一百多人次赴马探亲访问,使得他们分离多年的骨肉得以团聚;还经常组织会员们旅游,过绿色生活。2008年4月,春暖花开。我和副会长林杰带领天津市马来西亚归侨、侨眷近百人,坐着豪华大巴,驶向远离都市喧嚣的生耕田园正大农庄。在农庄吃原生态食品,睡乡土气息的火炕,尽享大自然给予的阳光和空气,尽享大自然给予的野性和自由……支持林杰倡议资助编辑了《情谊绵长》——记中马民间交流津门纪实电子光碟,碟中收录了四十余位爱国华侨的真实经历,精彩再现了他们自马来西亚回国后报效祖国,以及年少在海外奔波到当今晚年幸福生活的人生实况。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些与亲人失散的会员,此刻便会郁郁寡欢。每逢传统佳节,我都组织开展会员联谊活动,把大家聚在一起过节,其乐融融,其意绵绵。认为我们联谊会就是一个大家庭,谁有什么为难的事情,说出来,大家帮忙。我还利用访马探亲的机会,在亲友的帮助下通过社团、邮局、登报等方式,替某些归侨寻找失散的亲人。由于几十年变化很大,期间困难重重,颇费周折。
        马来西亚归侨廖伟忠曾经是北马抗日、抗英游击队第五纵队的司令员。回国后在天津轧钢厂当工人,一直住在一个地下室,孤身一人生活。因工伤手臂被压断,疗养的条件不太好。我通过有关资料,得知廖伟忠曾有过与反动派英勇战斗的革命历史,就马上积极向时任市侨联主席的廖灿辉反映情况,并且和归侨陈师文、陈天日一起联系他所在的单位同市侨联积极配合,为廖伟忠落实政策解决了住房、生活等待遇问题。后来,我了解到廖伟忠有个在马来西亚的妹妹,彼此几十年失去联系。我就委托回马来西亚的归侨陈怀金多方寻找,终于在怡保市找到了他的妹妹。廖伟忠在临终前,妹妹、妹夫从马来西亚奔赴天津,兄妹二人见上了最后一面,总算完成了廖伟忠与亲人相见的夙愿——满意瞑目了。
        原天津市河东区侨联主席、台办主任李钊明对此也是深有感触的。他有个分别时才两岁的妹妹,如今不知在马来西亚的什么地方,这是他的一块心病。我知道后,在出访马来西亚期间,利用李钊明提供的信息,通过多方渠道,终于在怡保市打听到了她的下落,并且赶过去与她合影,将照片转给李钊明。李钊明捧着照片激动不已地感谢我。后来李钊明和马来西亚的亲人二三十口子相聚了。“我的父母已经过世了,长辈里只有姨妈、舅母还健在。阔别43年了,相见时还以为是在做梦。能续接上亲缘,这种感激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达的。”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郑庆水也是马来西亚归侨,与亲人分离数十年,饱受思念之苦。我和国际旅行社的陈师文经理千方百计多次组织归侨赴马来西亚探亲,终于使他实现了多年探亲的梦想,与三个姐姐和亲友们,欢聚一堂。他感动之余写了一首短诗《喜探亲》,以表感激之意。
        侨眷陈智华殷切盼望与日夜思念失散多年的父亲相聚,通过市侨联求助寻找亲人。我根据陈智华提供的地址,乘出访马来西亚之际,不辞辛苦前往槟城寻人。但屋主迁徙,去向不明。经过多方联系和一番周折,终于有了音信效果,实现了陈智华与阔别了四十多年的父亲及其家人亲情团聚的夙愿。他的父亲陈积强先生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市侨联归侨朋友的关照和帮助,恩情不忘,圆了我们父子亲情相聚的梦!”
        这些年来,会员们纷纷赞扬“我们马来西亚归侨因有罗教授这样的会长,受益匪浅。他全心全意为我们马来西亚归侨服务、谋利益,他对有困难有疾病的归侨都热心帮助。谁有生病住院了,罗教授都要去看望。我感觉我们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魂牵中马不了情

        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经这样报道:“罗教授童年时在野新育贤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少年时回国深造而后在天津成家立业,并落籍成为中国公民。中国是他的祖国,有他发挥才华、扬名创业的疆场;马来西亚却是他的故乡,有他梦牵魂萦的手足情及许多儿时记忆及游伴。”有的文章干脆名为“中国教授罗伯良情牵马来西亚”,说我是“中马文化月佬”、“民间外交热心使者”、“传播中国艺术的红娘”、“搭建中马大桥的工程师”……
面对这些美誉,我坚辞不受。我说:“这太过奖了。我就是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没有原副会长陈师文、秘书长陈天日、原侨联办公室副主任林南祥等很多人的指导和帮助,我只能望洋兴叹。其实,工作是大家做的,他们都功不可没。”与此同时,我说:“得益于中马两国政府英明的开放政策,得益于天津各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国外亲朋好友的帮助,个人只不过为中马两国民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添砖加瓦,觉得自己的潜能和余热还可以发挥作用而已。”
        我在美国华盛顿的大女儿非常孝顺。有一年,美国闹雪灾,为了和父母一起过年,她顶风冒雪,转道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终于在年前赶了回来。我1996年退休后,女儿接我去美国休养。本以为优裕的经济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儿孙绕膝,会让我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谁知仅仅半年,我就数次念叨着要回去。我忍受不了这种精神乏味与无所事事的生活。我着急回到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工作,急切地想看望这里的老朋友。女儿吃醋地说:“难道他们对于你来说,比我还亲吗?”
        我不远万里往来于中马两国之间,成为为侨服务的志愿者,以弘扬中华文化而乐此不疲。我认为马来西亚归侨联谊会主要做好的工作意义重大:其一,会员们在会上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能够起到凝聚侨心的作用。其二,衔接上了中马交往六百多年的友好传统,为两国的民间交往打造通途。其三,为归侨续接上断裂的亲情,开启中马世世代代的亲情交往。从而让马来西亚亲朋好友和各界人士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的天津,而归侨后代也进一步认识了马来西亚。其四,通过向马来西亚宣传天津,也会为我市的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
        说到宣传天津,我可谓极尽所能。在马来西亚,我不但将天津的“三绝食品”: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讲得让人直流口水;还将天津改造后的风情街、五大道、海河畔、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南开大学、蓟县黄崖关的照片拿给周围人看得心驰神往;介绍天津滨海新区大发展,在原来的大片滩涂泥泞的盐碱地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不断改造,变成当今举世瞩目的蓬勃发展的滨海经济开发区,许多华人仰慕光临天津到此参观访问,新颜新貌新天地,令其惊叹,又促进了交流合作。我还把天津的时政不断介绍给马来西亚,像中国人讲究孝道,老人可以免费乘车等等。
        前几年12月12日,我提出因年龄关系要让贤,不再担任会长了。经理事会和全体会员的遴选年轻的会长林杰来接任联谊会的工作。
       《岳飞全传》曾经是我小时候爱国主义教育的启蒙书;《满江红》曾经是我熟读熟唱的经典词曲。前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了在北辰区宜兴埠镇发现岳飞第三十代孙——画家岳政老人的消息,兴奋地四处询问打听,最后找到岳政并亲自登门进行了拜访。我还建议岳政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编印成册,由我送到马来西亚,供在那里的华人、华侨拜读欣赏。因为,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人都非常尊崇民族英雄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传说耳熟能详,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广为人知,岳飞的抗敌战绩和孝子风范都值得弘扬。所以,我一直想在马来西亚搞个“岁寒三友”书画100幅的义展,将岳政所画的“岁寒三友”作为首领画。我说:“这个义展如能成功推介到马来西亚,既能为华人教育出点力,也能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爱国精神。”但是,几经努力因多种原因没有办成,深有遗憾。

                                                                                                                         布谷啼血老而弥坚

        华文以及马来西亚本地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把我赞誉为中马友谊的“布谷鸟”。我就像只布谷鸟一样,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并且在催人不误农时,及早播种。布谷鸟又被称为子规鸟即杜鹃鸟。古今文人通过描写这只小鸟,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也赞颂了它为催人“布谷”而啼得口干舌苦,唇裂血出,认真负责的精神,如“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而亘古流传,闻鸟鸣而思人,特别是“不如归去”的啼呼,倾吐了人们对故土的怀念。那“不如归去”的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响在我的心头。
        几年前,我的小女儿罗励因蛛网膜脑动脉瘤破裂不幸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世上最难过的送别。我一下子失聪了,精神几乎要崩溃。幸亏有相濡以沫的妻子劝慰说:“女儿走了,她的儿子还小,需要我们照顾。为了这个小外孙,我们也得好好地活呀!”此刻,让我联想到杨绛写的《我们仨》,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钱瑗先他们而去。老夫妻相依为命,达观而坚强地相携走完人生。面对人生如此沉重的打击,我没有倒下,而是更坚强地诠释人生。
        是啊,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如何保健是个大问题。我留意研究人的身心健康和老年学等新兴学科,针对 “在中国,当今的第一杀手为心脑血管病症,引发的病症,包括心肌梗塞、脑血管阻塞及中风偏瘫等”情况,以及“马来西亚人长期忽视保健意识,寿命因而受折损”的现象,指出“人活百岁不是梦,人若不能活过百岁,乃是我本身的错,因其长期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保健意识不到位。”
        多年来,应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霹雳州分会、马六甲州分会、巴生千百家佛教居士林、巴生滨海乐天联谊会、沙巴华北同乡会和雪隆老友联谊会之邀请多次参加华人乐龄 朋友的健康讲座交流会。本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为纲,结合个人身心养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中心和重点讲述所得的认识和体会,同广大与会者分享科学健康理念和保健方法并付诸于行动,还受到欢迎。
年近八秩的我深知人生苦短要保健,但是我说:“活在当下,善爱人生,爱心付出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健康、幸福、乐趣和满足。”又说:“一个人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这样的三好就会获得达观者的涵养和智慧,无怨无悔收获有价值、有意义、有境界的夕阳红人生。”是啊,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人生只是一段幸运的旅程,生是启程,死是结束。我有自己的人生足迹,憧憬过、追求过、奋斗过,得失成败又有何妨!因此,看透人生,耕耘人生,乐享人生,仅此而已。我感恩生活,自我调节,接受良知,把握自己,拥有好心情,养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老有所乐、有为更乐”的心态;信守宽容豁达的每一天,过好美丽生命的每一天,享受健康益寿的每一天。
        马来西亚雪兰莪巴生千百家佛教居士林,已经将我的健康养生心得体会讲稿印书出版,计有《活得好,活到老》、《人活百岁不是梦》、《养生之道保健之法》、《生命健康与合理膳食》、《生命健康与心理平衡》、《活在当下积极心态的体会》等书册,全部奉送与会者和相关的社会人群。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应南洋美专(马)校友会之邀,参加有关部门主办的美学讲座交流会。先后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东方人文艺术馆、槟城赤道艺术学院、巴生艺术协会等地,主讲《美学遐想絮语》、《绘画艺术与欣赏》为题,从审美的角度认识真善美的相互关系,理解画者与欣赏者之间如何达至艺术思维和心灵沟通,认识作品内容与形式,审美意识,绘画艺术的时代风格和民族密切关系等,双方唯有在共识基础上才能达到陶冶情性、审美享受和共鸣作用。通过会上和会下的交流活动,结交不少与会者朋友,其中有各类画家(水彩画、油彩画、水墨画)、中小学美术老师和艺术爱好者,沟通艺术情趣,交流教学经验,友谊如歌,十分珍惜,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他人和社会还有益有用,莫大欣慰而已。
        布谷鸟是深受中国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吉祥鸟,又称它是“森林卫士”。我也是这样的中华文化卫士。多年来通过阅读海内外各种报刊、杂志、广告、网络和观看各类电视电影,以及考察中小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常用的词语错别字出现惊人,可谓“错词别字满天飞”!这种情况的确是败坏健康文化和文明社会。为了语文的纯洁性和健康性做点实际工作,我广泛搜集具有易混性和顽固性的常用词语加以辨析和校正,几经补正充实,编成简明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校正常用错词别字手册》一书,以此奉献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培风中学母校,作为提升汉语言文字的素质和加强华文教学水平的参考资料,发挥其社会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此书由母校华文教育基金会发行。
        2014年5月18日,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大都会社区报头版刊登了大幅照片和专题文章,题目是“为中马文化交流献力——罗伯良退而不休”,我被誉为“中马文化佬”,罗列了我对中马友谊所尽的一份心意。这对我是鼓励更是鞭策。我愿做中马友谊的“布谷鸟”,殚精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罗伯良口述 姜桂荣整理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