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侨联概况   今日时政   侨联要闻   美丽天津   文化交流   海外联谊
经济科技   维护侨益   侨界津声   机关党建   基层建设   通知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侨联  >  基层建设
黄世尧
 
来源:    2016-12-14 00:00

人物介绍:
        黄世尧,1938年7月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北部的冷吉小镇。1958年回国,后考入暨南大学;1964年黄世尧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外还因有泵送剂、防冻剂、早强剂等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和星火奖。曾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建设部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归侨先进个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9月退休,时任天津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科技战线上的不老松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科研工作者,黄世尧的头上罩着许多耀眼的光环: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仅科研成果便有12项问鼎大奖、学术论文4项获奖、24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二次被评为天津市支援乡镇企业有功人员,“七五“期间,在实施和推动星火计划”,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中,成绩突出,被天津科委、共青团、妇联和星火协会评为“星火之星”;1986年被城乡建设环保部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他还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尤为令他难以忘怀的是1989作为侨界优秀代表,出席第四届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并受到江泽民主席和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还是天津市南开区第九届人大代表。面对着一个拥有着如此之多殊荣的老科研人员,笔者沿着他侃侃而谈的经历,追寻着他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归国赤子求学路

        出生于印尼的黄世尧,永远也忘不了孩提时代的艰辛与苦涩。兄弟姐妹12人,仅靠父亲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小学时,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就是和哥哥去抬水,然后还要帮着父母料理那个土产地摊以及一个小小的零售香烟摊。看着两个弱小的男孩儿,抬着一个大水桶吃力地走着,邻居的阿姨们常夸,看看人家黄家的孩子,真是太懂事了。虽说家境贫寒,但小世尧的学习却很好,并且早早就加入了属于当地华人左派组织的少年儿童队。学习成绩一向优异的黄世尧小学毕业后,考入了离家60公里的棉华中学。
        受环境影响,黄世尧的爱国情怀与日俱增,归国之心也越发迫切。1958年,高中毕业的他,再也遏制不住回国的渴望,很快组织了32位同学,一同踏上了归国之旅。为了沿途相互照应,他们自觉组织成一支团队,并推举黄世尧任团长。这些人中最大的20岁,最小的仅13岁,还不是一个学校的。受父母之托,一路要照顾好年少体弱者。32人的团队,人数不算多,但行李很多,光是大箱子平均就是每人两个,必须保证人和行李的安全。黄世尧组织得井井有条,终于安全到达广州的华侨补习学校。在海上航行,一遇风大浪险,晕船就是常事。每当这时,会说一口广东话的黄世尧,便多次找到厨师,给大家送来可口的病号饭。确保了全体人员平安愉快地渡过了海上生活。
        轮船在海上漂行了七昼夜,几经辗转才到达罗湖桥。回忆起刚刚踏上罗湖桥的心情,黄世尧说:“童年时听父亲说,在他17岁那年,是含着悲苦的眼泪从从罗湖桥走过,背井离乡去海外谋生。如今我从海外回来,走在罗湖桥上,看到对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个兴奋劲简直没法形容,当时只觉得激动的泪花模糊了我的双眼。真想大声地喊,‘祖国,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
        回国后,黄世尧被安排在暨南大学预科班,转年直升到五年制化学系就读。有着贫困生活经历的黄世尧,深谙“求知”二字的含义,因此更加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清楚地记得,为了他能回国深造,大姐把多年从教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可还是相差很多,无奈之下,父母只得找亲朋筹借,二老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借到所有费用。牢记着父母的谆谆教导,这个刚毅好强的年轻人,沿着艰辛的小路,开始了不断的攀登。
        说起黄世尧的求学之路,颇有戏剧性。读大一那一年,广东省教育厅下达一个紧急培养教育人才的文件,学校当即从班里抽调25名优等生转到师训班,规定2年后当教师。可刚刚过了一年,政策又有新变化,于是,这25位同学又回到了原来的班。无论怎么变动,黄世尧都积极响应,并且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当年暨南大学挖人工湖,学生们都参加了义务劳动,别看黄世尧身体并不是十分健壮,可干起活来,却一点也不含糊,挖泥、担土样样活都干在前头。“现在校园内的明湖就是我们一锨锨挖出来的。”黄老说这番话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由于他在各方面表现突出,1960年被评为五好生,出席了学校的群英大会。
        1964年黄世尧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暨南大学,并被分配到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工作。离校前,站在这个生活、学习了五年的校园里,黄世尧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把所学专业用到祖国建设中。

                                                                                                                 科研路上探索者

        黄世尧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怀着满腔热情和美好憧憬,一路北上,很快到了天津建筑科学研究所。原想报到后可以立即投入科学研究工作,没曾想被告知要去劝业场街参加“四清”运动。刚刚接受完政治上的“洗礼”,黄世尧又被分配到天津构建一厂钢筋车间参加劳动,之后又转到抹灰队。提起这段绑钢筋,抹白灰砂浆,睡大炕的经历,黄世尧不仅没有感到苦,还乐滋滋地说:“一年的劳动让我受益很多,正是有了基层的感性认识,才有了之后的科研立项。”
        一年后,拿着吃苦耐劳、工作积极、热心助人等评语,黄世尧回到了建研所,并于不久被委以实验室组长。他当组长不久,实验室便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也愈发高涨。别看平素里黄世尧是个稳稳当当的儒雅之人,干起工作来却是风风火火,很有一股子冲劲。当时正值“备战备荒”之时,建研所也成了临时仓库,于是这些科研人员便充当起搬运工。别看黄世尧个头不太高大,干起重体力活却毫不含糊。在一次备战疏散粮食的义务劳动中,装有200斤大米的大麻包往肩上一扛,面不改色心不跳,一干就是大半天。
        当时光时进入1966年的时候,一场“文革”为中国带来了一个大劫难,许多科研成果被毁于一旦。而此时的黄世尧却还走着“白专道路”。就在这一年,他带领科研人员利用工业废料成功开发了塑料制造装饰板和废纸渣再利用等新工艺,并与同志们一道投入挤出工艺生产塑料门研究工作。由于塑料门有很强的防潮作用,很受部队和国防部门的青睐,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随即又先后完成了利用废玻璃纤维制造泡沫玻璃保温隔热砖项目。然而毕竟受到那个年代政治环境影响,黄世尧要想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又谈何容易呀。
        当十年动乱结束时,黄世尧和其它科研人员一样迎来了第二春。他如饥似渴地查阅着国内外的技术信息,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前沿科技,他愈发感到传统工艺的落后。他经常来到建筑工地,看着一座座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依然用小车往上运送混凝土,心里总是很不舒服,甚至很有些自责。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脑子里总是缠绕着如何能提高混凝土强度,加快施工速度、又能节约水泥这些互相关联,又相互制约的问题。作为一名建筑材料的研究人员,他早从资料中得知在西方和日本,有一种“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的高效混凝土减水剂”能够轻松破解这一难题,而且这一技术在这些国家里已广为应用,只是他们一直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难道外国人能搞成的东西,中国人就不行吗?为了争这口气,黄世尧横下了一条心,不仅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高效减水剂、还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得到领导的支持后,他便带领着相关人员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研。在既没有先进技术可借鉴,又缺少先进设备搞试验、科研经费又相当匮乏的条件下,研究人员靠着“走自己路”的信念顽强地坚持着、前进着。
        从那一刻起,他便一门心思地投入到攻克高分子化学工艺课题的研究中。他如醉如痴地和项目组其它成员,在试验室中进行着各种试验和分析,显微镜下,他们认真分析着水泥颗粒流动性增大的机理;天平旁,他一会儿添一点,一会儿减一点,直到化学反应出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试验期内,他如同超人般废寝忘食地连轴转,就在那少的可怜的睡梦中,也总是出现那些电热炉、烧杯、试管及温度计等等。为了找到最佳配合比与条件,要经过上百个不同条件的试样,这就需要准确观察化学反反应情况,经过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终于找到了几个较好的试样,通过扩大200倍的12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的参数。由于长时间进行试验工作,黄世尧被萘和甲醛等化学物质刺激得咽喉肿痛,由此落下了咽炎的毛病。
        初步试验成功后,研究所于1976年将减水剂正式立为科研课题。1977年与天津染料助剂厂合作,进行试生产,并于1978年建立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年产1000吨。当时恰逢唐山震后重建,减水剂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在建筑工程中“大显身手”。初战告捷的喜讯令黄世尧和他的团队格外兴奋,他们准备再接再厉对产品进行第二代试验。可就在这时,一道关、停、并、转的指令让这个刚刚起步的生产线,只得关闭。
        看着这个应用前景广阔的减水剂产品无端夭折,黄世尧心中即无奈,又沮丧,但更多的是不甘心,他的执着劲头又一次显了出来。他对同志们说,没有一种科研成就是一蹴而就的,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成功。为了第二代减水剂早日问世,他在顽强的坚守中,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正可谓苍天不负有心人,恰在此时,北仓自强化工厂负责人来到建研所。他们开门见山地说,此行目的很简单,想找一个好的合作项目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看着来人渴望的眼神,黄世尧心中猛地一动,凭直觉,他感到第二代减水剂的机遇来了。他当即对来人建议双方合作搞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听着这个陌生的名字,对方一头雾水地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减水剂为何物。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黄世尧来了个当场实验。只见他将水泥放入一个口杯中,倒上自来水,搅拌几下后,杯中的水泥干粉变成了没有流动性的水泥疙瘩。就在对方不解之时,黄世尧将一点桔黄色的粉末放到杯中,轻轻一番搅拌,奇迹出现了,只见刚才那些难看的水泥疙瘩变成了均匀的流体,流动开了。几分钟的小实验,让厂方来人目瞪口呆,其中一位,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这不是变魔术吧”。“这就是减水剂,也就是我建议的合作项目。”黄世尧说。接着,他又向几位介绍了产品的市场前景。迷团解开了,被科技神奇力量所折服的自强化工厂负责人,很痛快地与建研所签订了合作协议。
        从那一天起,黄世尧的心便紧紧系在第二代减水剂的身上。自强化工厂地处北仓,黄世尧住在市区的成都道,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大约要3个小时。“那时候,他的心都被减水剂占满了,家中的事一点也指不上他,两个幼小的女儿,他连抱一下的时间都没有。”黄夫人说这番话时,口气中没有一丁点的嗔怪,倒颇有些自豪之意。“那阵子,苦点、累点还不算什么,就是太缺觉了。记得实验进行到关键时,我曾五天五夜都没怎么合眼。实验成功后,在回家的路上,骑着自行车都能睡着。好在那时,北仓还很偏僻,路上基本没什么行人。”黄世尧笑着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黄世尧和他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数以百计的原料配方试验,成吨的水泥试块检验,我国自主研究的第二代减水剂终于在1980年问世了。投产当年,产能达3000吨,占全国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随后又研制出被命名为UNF-5及UNF-5A第三代萘系高效减水剂,经权威部门检验,被认定国内同类产品的顶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与日本迈蒂王牌产品相媲美,有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它们。产品不仅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而且还出口到俄罗斯和泰国。这个项目为天津市建成高效减水剂中心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该系列科研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1982年天津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注入了新科技项目的自强化工厂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之后几年,收入更是直线上升,每年均增百万元以上。《天津日报》在头版以“一个项目救活了一个厂子”为题报道了黄世尧他们的事迹。
        作为专业的科研人员,黄世尧深知,减水剂是混凝土外加剂中一个庞大的化学家族。有很多新品种有待开发和研制。于是黄世尧和他的伙伴们便信誓旦旦地开始了新的科研攀登。
        之后的几年间,早强型减水剂系列产品相续问世,其中UNF-4早强型减水剂、YNZ早强型减水剂、UNF-5C低温早强减水剂等新产品一经投入市场,便大获褒奖。在此基础上,黄世尧和他的科研团队又研发了YNH系列缓凝早强减水剂,其中的YNH-2产品首先用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受到美国监理的一再好评。说起这个工程,还有一段小插曲,京津塘高速公路,由中国和美国共同派员监理。美方监理派顿先生,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雍阳这样规模公司的产品,能使500号水泥配制出600号混凝土。为此,他特意在一个个试块上签上自己的名字。28天后,试压时他亲自查看压力表,结果,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他彻底折服了,连说OK!OK!1989年,世界银行全权代表约?肯尼迪来华视察工程时,来到了该工地,他仔细听取了美方监理汇报,还仔细查看了相关数据、资料和混凝土构筑物,最终的结论是这里的混凝土质量,已达到了世界水平。黄世尧高兴地告诉同仁,YNH-2之所以能解决缓凝与早强的矛盾,使工程质量如此好,正是正确地掺用了葡萄糖酸钠这一“神奇”组份。他还告诉供货的厂家:“用不了多少年,这种原料就会推广到全国混凝土行业。”果不其然他的话很快就灵验了。
        为了解决寒冷地区的冬季施工的难题,黄世尧他们又推出了YND系列防冻减水剂, 1987年,在联营工厂——雍阳减水剂厂,生产出用于零下20度以下施工的防冻减水剂新产品。更为令人关注的是,YNB系列全天侯砼泵送剂的问世,该产品不仅领跑于国内同类产品,而且提出来了砼的新观点,通过掺入高效减水剂,使砼中的毛细孔变得既小又颁布均匀,从而毛细孔内的液相不受其它因素影响,构成良性循环,可使混凝土强度在负温环境下较快增长。这一系列产品适用于气温40度至零下20度的砼施工。该产品获得了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黄工痴迷科研是众所周知的事,别人休闲遛弯都爱去鸟语花香的公园,而他一出门,目标总是直奔在建的施工场所。某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他信步来到了天津第一个高层建筑——天津国际大厦在建工程,看到一办公室内正热烈地争论着什么,因为经常打交道,他已是这里的老熟人。一建公司总工见到黄工,仿佛见到救星,连声说“你来的正好,快进来,我们正发愁呢。”原来,他们正为高层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事发愁。因为天津没有先例,他们准备去东北借鉴经验。听了大意,黄总马上说:“东北就不要去了,咱们自己可以解决,相信我的话,咱立刻就做试验,我现在配几个样,你们做,设备很简单,有冰箱就行。”一个星期后,试验结果出来了,黄总交待说:“施工时用模板保温保湿就可以了。”这个冬天,共施工四层,春天一检验,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为了确保施工进度,施工所用新产品全部由黄世尧组织全体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用试验小设备,每次投料50公斤生产出来的,他们的举动感动了一建的领导和施工人员。
        在长期科研进程中,黄世尧和他的团队站得越来越高,视野也越来越宽,成为同行们所瞩目的一颗明星。一次,去北京参加技术讲座,是日本同行讲学,洋洋自得的日本专家自带全套实验设备和仪器,准备来个一鸣惊人的演示,实验用的水泥,是就地取材。当他们信心满满地一步步操作之后,混凝土没能流动开,见此状,几位日籍专家有些沉不住气了,明明操作都很规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窘状。几位面红耳赤的专家一遍又一遍检查设备,一切正常,正当他们不知所措之际,黄世尧一语点破了机关所在,毛病应该出在水泥上。果不其然,换了另一种水泥后,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事后,中国同行们问他:“黄总,您凭什么判断是水泥的原因。”黄世尧笑答:“在日本,水泥的标准基本不相上下,而在中国则不同,水泥的差异很大,他们第一次试验用的水泥,与他们所用的减水剂不相适应所致,看来,这几位专家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了。”
        1986年12月至1988年9月, “高效减水剂系列产品”项目,列入天津市首批“星火计划”。黄世尧代表技术依托单位——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主持该项目。在短短的22个月里,共完成6个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了14个型号产品,并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人员培训指标,整个项目提前2个月完成专家组的验收。这项成果受到天津市科委的赞扬,被评为“国家星火”三等奖、天津市“星火科技一等奖。”

                                                                                                       联姻企业 科技为媒

        1984年底,经市科委牵线,建研所与武清县东蒲洼乡开始洽谈联营建厂事宜。这些乡镇企业家们听了黄世尧的一番讲解和示范。很快明白了,混凝土减水剂,是土建工程中除砂子、水泥、石子、水之外的第五成份,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种成份,不仅有很高的附加值,还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实干家们一听减水剂节能、高效益又是短平快的项目,大为兴奋,很快便达成了合作意项。
        1985年,过了春节没几天,随着一阵热闹的鞭炮声,天津市雍阳减水剂厂诞生了。黄世尧出任企业的副经理、技术开发部主任。东蒲洼乡政府和厂领导以54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前期筹建工作。科研所则拿出了水平最高,效益最好、见效最快,并曾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的UNF-5型高效混凝土减水剂科研成果投入生产。1985年,“巨龙牌”的混凝土减水剂正式投入生产,它一经问世便成为一代“骄子”。
        虽说雍阳公司座落在远离市区的武清县,它的发展却毫不逊色于市内的大厂,仅仅七年功夫,工厂从50多人,发展到200多人,固定资产增加了100万元,7年创利1400万元,赚回7个厂,无论是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作为一个较大的乡镇企业,它以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获得了天津市政府授予的“重合同守信用”单位;被县政府评为“文明企业”。1986年4月2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载了一篇题为“城乡建设系统一批科研成果好”的文章,报道称天津建筑科学研究所,用科技成果武装乡镇企业,同武清县东蒲洼乡建立联营的混凝土减水剂公司,不到一年产值达100多万元,利润27万元。更为可喜的是,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当家人十分感谢黄世尧这位科研工作者,他清楚地记得,在建厂初期,黄世尧是如何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设备安装到调试,大到生产工艺的确定,新产品的研制,销售经营策略的制定,小到每一次试验、生产环节的检验,员工的岗前培训,他都亲力亲为,细心安排和组织。
        有一年夏天格外热,黄世尧乘坐公交车去公司,下车没走几步便晕倒了,闻讯赶来的经理、书记和员工要把他送到医院,他摆着手说:“不要紧,歇一会儿就好了”。细问之下,大家才知道,这两天他刚献了血,之后又没有休息,加之天气炎热,他的身体有些顶不住了。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知识分子,所有在场人心里都涌起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往这跑了,你要有个好歹,我们可怎么交待呀!”经理孙文祥一边心疼地说着,一边把他扶到屋里。功夫不大,大夫来了,工人们也来了,手里提的饮料、营养品摆了满满一桌子。望着一张张纯朴的脸,黄世尧深受感动。
        其实,公司里的所有人,早就把黄世尧当成了“贵人”了。在他们心目中,是这位华侨总工为他们送来了致富的金钥匙,是这位和蔼可亲的副经理,让他们领略了科技的力量。就在人们围在黄世尧身边,七嘴八舌念叨着他的好处时,一名员工的话,让大家的思绪,又回到了一个月前:
        那天,生产反应釜发生故障,在场的技术人员费尽力气也找不到原因所在,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请黄副经理。黄世尧风尘朴朴地从数十里之外赶来,顾不上喝一口水,便仔细查看记录、检查设备、测量温度。之后又把生产工艺的磺化、缩合、中和的几个工序都认真巡视了一遍,经过他认真检查、仔细分析,最终排除了故障。此时的黄世尧已经是三天三夜没合眼了。
        每次新产品的试生产时 ,黄世尧绝对会在现场指挥,工人们可以倒班休息,他却在车间坚守着,困了,累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一次深夜时分,已累一天的黄世尧正在办公桌前休息,隐约听见有议论之声,他赶忙来到现场问:“有什么问题吗?”
        “反应釜有结块现象。”工人说,
        “哦,缩合反应过快。”黄世尧稍加思索后说。
       “黄工,该怎么处理呢。”工人问。
        “先清理,再投料,控制好温度。”黄世尧简洁地说。
        工人们按他所说一一操作,生产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您一张嘴,故障就立码能排除,真是神了。”工人们惊羡地对黄世尧说。他们哪里知道,他们的黄工对各车间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常见故障早已了如指掌。

                                                                                                                                     质量叩开市场门

        熟悉黄世尧的人,往往称他为“科工贸一体化工程师”。意思就是说他不仅能搞科研,搞生产,还能搞市场攻关,颇有高明的“生意经”呢。
提起市场攻关,黄世尧有着很深的感悟。从多年营销经验中,他得出了渠道开发与品牌开发应该相辅相成的结论。他说“过去总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酒香也得勤吆喝,开发渠道是保障品牌的基本要素,好的产品必须经得住市场检验。为了推广产品,他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了解行情。在天津,他的足迹遍布市政、港口、水利、石油化工、能源、交通等部门,在北京收集信息时,他规定一天不走访三个单位,绝不能收兵。
        当年唐山重建,各路建筑大军刚刚安营扎寨,黄世尧便带着样品紧随其后来到这片废墟上。十几天中,他马不停蹄地跑了几十个工地。每到一处,这位业内专家便向对方讲述减水剂的优秀性能和使用方法,甚至把减水剂的节能原理也说的清清楚楚,有时还会搞个现场演示。但当时人们对科技二字还没有太深的了解,总以为使用减水剂无非是在传统工艺中又加了一道手续,因此热情不高。一次次碰壁,让同行者几乎失去了耐心与信心,可是黄总却热情依旧。他的诚意最终感动了一些施工单位的负责人。令人欣慰的是,这些施工单位在采用减水剂新技术后,成本降低了,工程质量提高了。黄总趁热打铁,立即召开产品推广交流会,很快减水剂便成为各建筑队的争相使用的“新宠”。
        初战告捷,令黄世尧和他的伙伴信心大增,之后,大半个中国可见他们的足迹。一次他在从东北返津的列车上,听到一则大连将有一个大工程的报道,立即起身拉起同伴,激动地说:“咱们赶紧下车。”“怎么了?”同伴一脸茫然地问。“你没听广播吗,大连马上要有大的施工项目,咱们去那推广减水剂,绝对是个好机会。”边说边向车门走去。他们风尘朴朴地赶到大连,顾不上休息,便组织起减水剂技术专题讲座。
        一个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黄世尧按计划又要去施工单位征求意见,收集信息,顶着刺骨的寒风,冒着迎面扑来的大雪,他一天内硬是走访了五个大单位。
         一向视市场为企业方向 ,视质量为企业生命的黄世尧在市场的搏风激浪中饱尝了酸甜苦辣。1986年,黄世尧接到一封言词激烈的来信,大意是使用了早强减水剂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固。一看事态如此严重,黄世尧立即赶赴施工单位——唐山某冶金建筑公司。现场的一组预制水泥立柱,长达38米,施工中分两段浇筑,奇怪的是,后浇注的一段已经质量达标,而先浇注的那一段,已经十多天了,仍呈胶塑状。黄世尧在经过一番查看后说“这段不凝固的立柱肯定没有加入我们的早强减水剂。”“不可能,浇筑时我就在现场。”施工者大声说。“那么我们就取样化验吧。”黄世尧面对情绪激动的施工人员平静地说。
        几天后,黄世尧带着试验报告,化验单据,再次来到施工现场。科学最有说服力,几组精确的数据证明,黄世尧的判断准确无误。最终施工方经过事故分析,终于找到了原因所在:施工人员误加了超量的糖钙缓凝剂。
        这件事给黄世尧带来了很大触动,由此他萌生了进行技术培训的想法。有人说,这是自找麻烦,他却说,多做一些服务工作,就能为国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他不止一次地对团队成员说:“当你把东西卖给人家赚了钱,对方还谢谢你,不仅证明你的产品是好的,也说明你的服务到位了。”于是他们便经常主动上门服务 ,在临建棚内举办技术讲座,现场示范表演,实践证明,这种服务到家的做法,可及时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收集起来,这些宝贵的一手资料为研制、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这种做法是雍阳公司的“特配产品”颇受施工单位的欢迎,而且创造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秀的产品质量、优良的服务令减水剂在行业中口碑相传。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个先进技术,黄总工还请一些大的施工单位介绍使用体会,以现身说法把技术讲座会开成技术推广会。黄总说“这是以用户去宣传用户,这种作法比自己做广告好。”
        1988年,他刚从南方回来,便急匆匆赶到公司。原来他根据一路获取的信息,判定市场行情将有所变化。果不其然,不久原材料开始涨价。可此时,有备无患的雍阳公司从容面对市场风云,他们以“减水剂优质优价,扩大复合产品的营销决策”应对变化的市场行情,结果涨价之风不仅没影响到企业,还取得了联营以来的最高经济效益,利润提增了几十万元。
        多年来,减水剂项目产生了多少价值,没人仔细统计过,在此仅列举几个项目,让大家窥见一斑:
1988年北京地铁、大秦铁路军都山隧道施工中16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节约资金43万元;天津新开河水厂舌型蓄水池,节约资金40万元、京津塘高速公路,四号合同路段的高架公路桥,节约水泥10%;天津五建公司冬季施工,节约资金20万元;北京二建承建的亚运会一个旅馆工程,节约水泥2574吨,以上几项工程,共节约国家投资100多万元,创社会效益超过千万元。
        早在1992年,黄世尧已经被任命为副所长了,(1996年改为副院长)。虽然身居领导之位,更多的时间,仍然滚打在试验现场和施工现场。黄世尧于1999年9月退休,然而他却退而不休,又与朋友们合作开始研究开发新减水剂,包括脂肪族磺酸盐、氨基磺酸盐、聚羧酸改性,三聚氰胺改性及各类复配技术。这些科技成果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在上海、浙江、天津、广东、河南等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老还曾受聘于一个广东企业当顾问,亲自带领他们搞研究,改良工艺,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而且效果立竿见影,大幅度提升企业利润。

                                                                                                           解人其难真君子

        黄世尧天生一副热心肠,每当看到别人有了难处,他总是千方百计帮一把,久而久之,他的朋友越来越多,找他帮忙的人也更多了。
        黄世尧有句口头禅:“帮人要帮在实际上”。他解释说,我做人的原则是帮助别人就要真心实意,光嘴上应允,不办实事,是我最不屑的行为。为了帮助他人,他不止一次地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那还是1966年底,黄世尧虽已结婚半年多,却还是无房户。恰在此时单位要分房,按照相关政策,应该照顾华侨。于是单位便把一套含居室16平米的条件较好的新房分给了黄世尧。得此喜讯,妻子非常高兴,一连好几天琢磨着怎么搬入新居。没曾想,在分房会上,黄世尧公开表态,把已经定下来的那套房子让给更困难的同志。而他自己仅分了一套8平米的老四合院的旧房。那天晚上,他回家后,有些为难地对妻子说了此事,并劝慰妻子说:“我们现在只有两个人,房子小点还能住得下,更何况房子离你单位也近,我看这样也挺好的。”看到爱人没有吱声,他接着说:“人家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人,于情于理更应该住大点的房子。”妻子理解黄世尧的心思,沉默地点了点头。
        就在这8平米的小房里,黄世尧一住就是六年。其间,他喜得2个“千金。”四口之家真算得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蜗居”,仅一张双人床就占据了大半间。好在那时家里基本上没什么家具。只是每晚睡觉前都得麻烦一番,为了能睡下四口人,黄世尧只好在床边搭上木板,于是双人床就变成了四人床。当时有很多人认为黄世尧太傻了,放着到手的大房子不住,非得挤着住,图个什么呀。黄世尧微微一笑:“我什么也不图,只是觉得人家比我困难大,让给他我心安理得。”
        1976年7月16日凌晨三点多钟,一阵巨大的晃动把睡梦中的黄世尧惊醒。看到屋内的东西还在剧烈地摇晃,他赶紧把两个小女儿推进床下。还没容他躲进床底,猛听得一声墙壁倒塌的巨响。“不好,外边一定有什么情况。”黄世尧边对妻子说,边冲向门外。
        外面漆黑一片,好一阵他才看清,隔壁的一道女儿墙倒了,正好把临近的一个小平房砸塌了,两个大人正在冲着一堆碎砖乱瓦大声哭喊着。得知有两个小孩被埋在里边,黄世尧和一位年轻邻居赶紧营救,他们用手拼命地刨着,终于挖通了一条缝。看到两个藏在床下多半身被埋在瓦砾下的孩子,连声说“不要怕,叔叔救你们来了。”他从缝中挤进已倒塌的屋顶内,可当他看到床边上堆满了碎砖块后,一下子懵了,这种情况,孩子们是没法钻出来呀。听着耳边不断的响动,他牙关一咬,先是把床用肩膀顶起来,之后又弯下身,边用半个身体支撑着,边招呼孩子们赶紧出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孩子终于获救了,而他的肩膀则被压伤了,从此落下了病根。其实当时余震不断,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经过一夜惊魂之战,第二天,同志们纷纷来到单位,片刻后,大家发现一贯表现积极的黄世尧,竞破天荒地没有来到他最心爱的试验室。正在猜测间,忽听有人找领导,只见来人手里拿着一封简短的感谢信,感谢黄世尧在危难时刻,舍身救人的义举。这时大家才对黄世尧的“缺席”恍然大悟。之后,在建工局召开抗震救灾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表彰大会上,黄世尧作为模范人物代表出席会议。
        黄世尧有许多华侨朋友,朋友有困难,只要找上门,他从不推辞。当年,有两位华侨子女大学毕业后,面临分配难题。侨联很快想到找时任建科院副院长的黄世尧帮忙,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期盼着黄院能把此事促成。经仔细了解,一人是建才专业,一人是化工专业,正是研究院需要的人才。他当即找到相关领导和部门,说明情况,最终这两名大学毕业生如愿以偿地进了研究院。由于专业对口,又踏实肯干,两位年轻人很快就脱颖而出,其中一人现在已是副院长,总工程师,另一位也成为技术骨干。他的所为既帮助侨联推动了华侨政策的落实,同时又为建科院吸纳了人才。
        曾有一位华侨子女,在研究所当临时打字员,姑娘好学上进,只是学历偏低,当时她和家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上夜大,可就是不能如愿,原因是临时工身份不具资格。当黄世尧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院人事部门反应情况,最终帮助她解决了这个难题。经过五年的专业学习,姑娘工作越发出色,很快被任命为外加剂所所长。
        还有一位大学同学的女儿,因患有先天性的智障,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实在上不下去了,只得无奈退学了。眼看女儿一天大似一天,可既无一技之长,又无生活保障,父母焦急万分。一次在同学聚会上,黄世尧听说此事后,便处处留心帮助她联系就业单位,最终在侨联和侨办的帮助下,将她安排到一个校园内餐厅工作。看到女儿有了着落,家长的脸上也露出了喜色。
        对于黄世尧一次又一次帮助归侨和他们的子女解决困难的做法,市侨联领导几次三番表示感谢。每当这时,黄世尧总会说:“我是把归侨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只要能帮上忙的,绝没二话可说。”说这话时,这个一身书卷气的专家型领导,脸上竟然浮现着些许豪气。
        在建研所,大家都说,黄世尧是一位最不爱坐办公室的领导,黄世尧也从未把自己当成领导看,他依然和科研人员泡在试验室,和工人一道滚在工地上,稍有空闲就往工厂跑。他没有架子,同事们跟他相处也自然亲切,大家都知道黄院有一手好厨艺,于是有时便买好食材,请“黄大厨”露一手。更有一些“熟不讲理”同事或好友,常常不请自到,为的就是一饱口福。日子长了,大家都称黄院人缘好,对此称赞黄世尧倒不谦虚,反而有些沾沾自喜。
        黄世尧先生回国已经55年了。55年来,他以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坚持不懈地耕耘在外加剂的研究开发道路上,他把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无私地奉献给祖国,黄世尧团队的科研成果,运用在各重点工程中,节约国家投资及取得社会效益已无法统计了。如今,已年愈古稀的他,回首岁月征程,由衷地发出了少年归国赤子心, 暮年回首燃豪情的心声。

                                                                                                                                                                                    黄世尧口述 李和平整理


 
建侨家·连侨心
关注天津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精彩
主办: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津ICP备05008602号-1 技术支持:津云
地址: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7号鑫银大厦21层
邮编:300202 电话:022-23311008
传真:022-2835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