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为推动广大党员群众学习新思想、掌握新本领、创造新业绩,河南省嵩县在全县建立812个新时代“三新”讲习所,从“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咋保证”五方面着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鲜活生动的事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原汁原味地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给基层党员和群众,“讲”出了干部群众新动能、新气象,“习”出了干部群众新作为、新担当,为“三新”讲习所注入鲜活生机。
一是科学选址,着力解决好“在哪讲”的问题。立足已全面完成改造提升的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基地、党代表活动室、道德讲堂等功能室,设置固定讲习场所,并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制作讲习所标牌。创新活动载体,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党建文化广场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建设讲习所,尽可能扩大受众范围。目前全县已建设覆盖农村、机关、国企、“两新”、学校、医院等各领域的新时代讲习所812个。田湖镇新和店村将党员活动室、党史村史馆与“三新”讲习所三合一,既扩充了活动空间,又丰富了学习内容,深受党员群众欢迎。
二是充实队伍,着力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从全县科级上党员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股级干部、党校教师、县管专家人才等骨干群体中建立新时代“三新”讲师团260名。各乡镇、村分别建立由乡镇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分包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稳定的专兼职讲师队伍。同时,结合今年开展的“选树推创”活动,通过在基层党组织中选拔、先进典型中发现、致富能手中吸收、优秀党员中培育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发现先进典型、致富能手、“土秀才”、民间艺人、拥有较高群众威望的老党员等社会各阶层人才,并充实到讲习队伍中来。通过党员干部打头阵,优秀人才齐上阵的思路,不断充实壮大讲习队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前不久,黄庄乡三合村的脱贫典型张嵩现,在纸房镇朱王岭村“开讲”。这位年少时因一次意外失去右腿的残疾人最近喜事连连: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分了新房;享受产业扶贫政策,养了蜜蜂。他的脱贫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他刚过门的妻子。
三是丰富课程,着力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紧扣“感党恩”主题,坚持做到“四必讲”,即:讲精神,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光辉历程、先烈故事、党领导下我们身边的变化等;讲法律,讲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扶贫惠民政策、法律法规;讲道德,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讲技术,讲群众期盼的种植、养殖等农业实用技术。此外,还可结合村情民意,因村而定、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推行本土化讲习,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让党员群众喜欢听、听得懂、学得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嵩县大章镇东湾村民间艺人刘校斌,以河洛大鼓形式自编自演的《十九大精神放光芒》,韵律婉转、节奏轻快、积极向上,已在嵩县的沟沟坎坎之间演了上百场,这样的宣讲形式,不仅当好了“三新”讲习的翻译官,而且让群众真正坐得住、喜欢听、记得牢。
四是创新方式,着力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采取“群众点单、讲师烹饪”的方式,进行讲师和课题“菜单式”管理、党员群众“点菜式”学习,提倡“县直单位到乡镇讲政策技术、乡镇到县直讲农村经验”“纵向交叉式”讲习,对授课形式不做硬性要求,以取得实效为准,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采用室内讲座、微党课、现场实践、田间示范等方式。结合党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集中学习、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等,原则上每个讲师每月开展讲习1-2次,做到群众有所问、讲习有所答,群众有所需、讲习有所应。同时充分利用嵩县党建微信公众号、党员微信群、嵩县手机报等媒介,探索开办“网络讲习所”,推进讲习活动更具时代感、便捷性。最近,“嵩县党建”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栏目,每天一讲,引导党员群众签到学习,阅读量目前已突破2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五是完善制度,着力解决好“咋保证”的问题。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充实完善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深入开展讲习活动的通知》《关于组建新时代“三新”讲习所讲师团深入开展讲习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县管专家人才进“三新”讲习课堂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讲习所要精细制定全年讲习计划,明确讲习时间、地点、讲师、课程、受众范围等内容,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结合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套合开展“三新”讲习,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并做好讲习记录、考勤记录、视频图片等痕迹管理。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将党员干部参与宣讲和学习情况纳入年终党建考核范围,并与个人评先表优挂钩,以此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
目前,全县已开展各类讲习活动2650余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6.9万人,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成为了基层党员群众凝心聚力的“大阵地”、脱贫攻坚的“大课堂”、推动民富的“大本营”。
|